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药代茶饮的深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药代茶饮是一种或数种保健或药用功能中药材进行加工,不与茶叶拼合,但以“茶饮”的形式服用的一类饮品或方剂,应用历史悠久,中药材来源多样性,品种繁多,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文化性内在属性。中药代茶饮从药性上看,多数属寒凉,少数平和,按照口味来看,可分为苦味型、甜味型、甘苦型、辛香型,从功效上看主要可包括清热、消食、解表、祛风湿、平肝熄风等,部分应用于临床,常用于预防复发、辅助治疗。中药的价值逐渐得到社会大众关注,市场化前景较大,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茶饮中已知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生物碱、苯丙素类、鞣质、甾体类、多糖类、蛋白质以及氨基酸、激素类成分。中药代茶饮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降血糖、免疫促进、抗肿瘤、保肝、抗炎的作用,是预防与治疗慢性代谢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药代茶饮;养生保健;药理学
  引言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已逐渐建立起以中医院为主题的中医卫生体系,在国民卫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茶是我国传统饮片,不仅可用于解渴,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中药代茶饮是指以中药以茶的形式进行服用。中药代茶饮又可称为药茶,传统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黄帝内经·太素》中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开始采用各种药茶防治疾病、保健养生。我国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物的物品名单》列举了86类既是食物又具有药物的身份物质,多数可作为中药代茶饮原料[2]。中药代茶饮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价值、临床应用价值,在当下,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药代茶饮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青睐。本次研究试就中药代茶饮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1 中药代茶饮概述
  单纯将一种或数种保健或药用功能原料进行加工,不与茶叶拼合,但以“茶饮”的形式服用的一类饮品或方剂。我国卫生保健部门将保健食品划分为“食字号”、“食健号”、“药健号”三种层次,与第一代(传统文献记载或长期民间食用的野生动植物加工品,依其营养成分推测其保健功能)、第二代(经动物及人体实验证实具有保健功能)、第三代(在第二代基础上,明确调节生理功能的具体因、含量、作用机制,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具有稳定的形态)保健食品相对应,中药代茶饮便大多数可达到第二代保健食品水平。中药代茶饮应用历史优惠,在云南等地,许多类似于茶叶的野生植物叶被作为茶被饮用,便可视作代茶饮,将中药作为茶的形式服用便可称为中药代茶饮,非茶科茶属来源的饮料植物由来已久。
  2 中药代茶饮多样性
  目前,被人熟知的中药代茶饮主要包括菊花茶、陈皮茶、决明茶、柿叶茶、葵芯茶、胖大海茶、枸杞叶茶、刺五加叶茶、柳叶茶、山楂茶等,目前已知的可作为中药代茶饮的植物主要包括杞、榆叶、冬葵、木叶、天门冬苗、大皂李、枇杷、愧芽、桑叶、威灵仙、五加皮、薄荷、苍耳、菊花、乌药、薏苡仁、金银花、草决明、红花、梅花、建兰花、野蔷薇丁香花、金莲花等。中药代茶饮在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涵盖多种种属科目,各省市所制定的中药材标准、中药材植物志等都有相关论述。中药代茶饮许多已被人熟知,如苦丁茶、菊花茶、金银花等,部分知识甚少,这与中药代茶饮的地域性有关,许多民族保留有具有鲜明特殊的饮用习惯。这些代茶饮还反映了药材的某些特性,如形态特征、产地、气味、功效、用途、滋味等。如河南连翘叶茶又名黄寿丹,反映了药物的功效、形态。中药代茶饮主要来源于植物属,经煎煮浸泡可获得,其属种来源不同,在植物形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包括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藤状灌木、半灌木、灌木、乔木等。制作中药代茶饮材料所取得的原植物应用部位也不尽相同,或为植株干燥体,或为叶、果实、花序、嫩叶、地下部分、全株,其中嫩叶作为多见。可以说,绝大多数中草药都有制作中药代茶饮的潜力。
  3 中药代茶饮应用历史和应用范围
  中药代茶饮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文化性内在属性,部分地区应用历史悠久,并沿用至今,其中大叶苦丁茶、连翘叶茶、枸杞叶茶、大麦茶、黄苓茶等沿用上千年,金银花茶等也有短则数百长则近千年的应用历史。中药代茶饮多起源于山区,多为口口相传,考證相对困难。临床上,也常有开发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代茶饮,但不被大众熟知。目前,流行的中药代茶饮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苏等南方各处,反映了中药材的分布特征,即南方多与北方。南方物种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为中药代茶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地方志等大量考察了区域性药物以及中药代茶饮,为中药代茶饮的历史延续创造了条件。
  4 中药代茶饮性味功效
  从药性上看,多数中药代茶饮属寒凉,少数如紫苏茶、青钱柳茶性平和。按照口味来看,可分为苦味型、甜味型、甘苦型、辛香型。苦味型主要包括黄连木茶、大叶苦丁茶,甜味型主要包括藤茶、湖北海棠茶、枸杞叶茶、金银花茶等。甘苦型主要包括黄苓茶、连翘叶茶、菊花茶、山绿茶等。辛香型等主要包括山苦茶、大麦茶、紫苏茶等。从功效上看主要可包括清热、消食、解表、祛风湿、平肝熄风等,其中清热最多见主要包括大叶苦丁茶、小叶苦丁茶水、金银花茶、黄苓茶、菊花茶、连翘叶茶,消食茶主要包括大麦茶、山苦茶,解表茶主要包括紫苏茶,祛风茶主要为山藤茶[4]。中药代茶饮多为清凉品,可能与茶文化有关,代茶饮顾名思义在最初可能作为替代茶的一种饮片,随后逐渐被人们认识代茶饮功效,也可能与服用方式有关,代茶饮采用冲泡方式,与大量水一同饮用,多在夏季饮用,清凉解渴。除此之外,部分医院、学者以及研究机构,也尝试开发了应用于临床的中药代茶饮,多主防治疾病,常用于预防复发、辅助治疗,常通过易于冲泡的植物药处方,以茶的形式饮用,以起到某种特定功效[5]。
  5 中药代茶饮资源与开发情况
  中药的价值逐渐得到社会大众关注,目前具有制作茶饮的中药材遍布全国,其中多数还停留在半野生以及野生状态,如连翘叶茶,但长期以来,因利益需求,掠采较严重[6]。近年来人工繁育技术发展迅速,大面积人工栽培发展迅速,部分已得到大规模市场化。部分中药材是传统药物,如菊花茶,栽培技术较成熟,此外还有部分属于国家明令禁止利用的野生资源[7]。中药代茶饮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如丽水市中医院已以食凉茶为原料原发了新药——脾胃舒,目前已被市场化化的相关药物包括山绿茶降压胶囊山腊梅叶颗粒等,许多常用的代茶药材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8-9]。   6 中药代茶饮主要化学成分
  目前,关于中药代茶饮的化学成分研究仍较少,已知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生物碱等。
  许多中药代茶饮中都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藤茶、山绿茶、老鹰茶、大叶苦丁茶等,金银花茶、枸杞叶茶等也含有少量的黄酮类化合物[10]。根皮苷是最常见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证实在糖尿病以及并发症防治中具有独特功效,还具有抗氧化、抗病毒、美容美白作用。花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医药价值的天然食品色素,是紫苏茶的主要成分[11]。二氢杨梅素是藤茶的主要成分,具有钙通道阻滞、消炎、抑菌、止咳、镇痛等作用[12]。
  中药代茶饮中还常有有机酸,主要为绿原酸、没食子酸,前者在金银花茶、连翘叶茶中含量较高,后者在山苦茶中的含量较高。中药代茶饮中还常存在大量的挥发油,食凉茶、菊花茶、金银花茶中含量均较高,许多挥发油具有抗肿瘤活性、抗衰老、降血脂、抗过敏等多种药理学作用[13-14]。中药代茶饮中还含有大量的生物碱,被认为是茶饮发挥减肥作用的主要成分,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抑制食欲作用,还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强心利尿[15]。除以上化合物外,部分中药代茶饮中还含有苯丙素类、鞣质、甾体类、多糖类、蛋白质以及氨基酸、激素类成分,各具功效[16]。
  7 中药代茶饮药理活性
  中药代茶饮经长期实践,证实确实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因独特的化学成分,具有解酒、抗氧化、抗菌、降血脂、降血糖、免疫促进、抗肿瘤、保肝、抗炎的作用,是预防与治疗慢性代谢病的有效方法[17-19]。
  8 结束语
  中药代茶饮现仍以单味药物为主,现今流行的中药代茶饮历经历史积淀,已被社会大众认可。中药代茶饮具有一般的茶不具有的特性,不仅口味独特,还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品,适合长期应用,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今后,有必要深入分析中药代茶饮药理学活性、作用机制,进行处方研制,利用现代饮品制作技术、理念,开发出具有能被广大群众接受的中药代茶饮品[20]。
  参考文献
  [1]丁娟,李文林,陈涤平.中医养生研究现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212-214.
  [2]张丹翎,伏晓.中医院药事工作的特点与发展设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33(6):5-7.
  [3]刘龙涛,吴敏,张文高,温艳东,等.中药代茶饮在中老年养生及疾病康復中的运用[J].北京中医药,2015,34(9):728.
  [4]屠亦文,郝瑞福,孙鼎,等.加味黄芪竹叶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8(8):1139-1142.
  [5]尹国兴,尹海鹏,郭宝芳.浅析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51-252.
  [6]张元.茶外之“茶”也养生[J].茶·健康天地,2011,(9):35.
  [7]谷婧,彭勇,许利嘉,等.苦丁茶商品的原植物调查与性状鉴别[J].中药材,2011,34(2):196-199.
  [8]李丽,许丽嘉,彭勇,等.绿茶与其他4种别样茶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10.
  [9]何春年,彭勇,肖伟,等.黄茶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6):3-7,19.
  [10]余亚芬,应求是.菊花茶[J].茶博览,2011,(10):73-75.
  [11]韩海华,梁名志,丽,等.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茶叶,2011,37⑷:217-220.
  [12]李益锋,陶抵辉,王绍卿.藤本植物异军突起藤本产业值得开发[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5-8.
  [13]吴稚冰,马胜林.β榄香稀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255-2257.
  [14]孙伟,苗珍花,王亚玲,等.宁夏枸杞叶对自然衰老小鼠的抗疲劳作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3):204-205,236.
  [15]杨彩艳,陈全斌.多穗柯甜茶叶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J].广东化工,2011,2(38):152-154.
  [16]光琴,周亚球.HPLC测定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的含量[J].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3):103-106
  [17]吴咖,陈红霞,黄仁彬.相思藤茶水提物的解酒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187-189.
  [18]谷婧,彭勇,许利嘉,等.苦丁茶商品的原植物调査与性状鉴别[J].中药材,2011,34(2):196-199.
  [19]部菊英,陈胜璜,刘宿宿,等.黄连木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1,9(11):851-853.
  [20]刘龙涛,吴敏,张文高,等.中药代茶饮在中老年养生以及疾病康复中的运用[J].2015,35(9):728-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7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