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运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内科杂病的诊疗方法及用药经验。结合病例,通过望诊、切诊方法,分析升降理论在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升降理论博大精深,高层建玲,执简驭繁,是有效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上乘之法。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杂病心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3..01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明清,广大于后世。通过“藏象理论”为核心,根据五脏六腑的表里特点,把握升降沉浮的不同状态,风门别类,辨证论治,从而得出内科杂病的诊疗方法及用药经验,具体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运化生清,胃主受纳主降浊,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诚如黄远御所谓“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1]”
  1.2 升降相因,脏腑同治
  升降是臟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包括脏与腹之间的升降,五脏之间的升降,六腑之间的升降,也有某脏或某腑之间体运或气血之间的升降,但主要体现在脏与腑之间的升降。
  2 典型病例
  (1)患者,男,50岁,职员,2012年5月24初诊。主诉:胃脘胀满。嘈杂,嗳气伴烧心10余日。刻诊:打嗝,纳差,大便时溏,小便黄,舌淡红苔白有齿痕,脉弦紧。诊为胃痞,证属胃虚气滞兼有湿热。治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6 g,陈皮10 g,法半夏13 g,枳实10 g,厚朴10 g,紫苏
  13 g,黄连10 g,吴茱萸3 g,海螵蛸30 g,大贝母16 g,元胡20 g,砂仁6 g,木香10 g,白芨20 g,鸡内金16 g,焦三仙各13 g,石斛16 g,6剂,1日1剂,水煎服,并嘱忌辛辣油腻及甜食,5月31日复诊,服上药效佳,舌脉同前,继服10剂(病人要求,再未诊)。
  (2)患者,男,30岁,个体,2012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右胁及上腹疼痛,恶心呕吐1天。慢性胆囊炎病史3年。刻诊:莫非氏征阳性,大便偏干,舌红苔黄厚乏津,脉弦大。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胆胀,征属肝失疏泄,胆胃不降。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 g,黄苓13 g,法半夏16 g,枳实
  16 g,枇杷叶16 g,白术16 g,槟榔16 g,鸡内金16 g,金钱草30 g,郁金13 g,元胡20 g,川尖子13 g,6剂,1日1剂,水煎服,并嘱忌油腻及酒水。6月8日复诊,疼痛消失,舌苔变薄,脉敛,病人要求再治,上方三剂研粉,每次9 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 讨 论
  内科杂病中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较多,更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脏象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中以五脏为中心。根据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不同生理特点再结合其相表里六腑的生理特点,把握其升降沉浮的不同状态,应用升降理论,风门别类,辩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5.
  [2] 清”吴 达.医学求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5.
  [3] 余 浩,曾培杰,陈创涛.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7.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0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