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惜墨如金”与“泼墨如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技法导入】
  《文心雕龙·熔裁》有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可见,文学作品的语句要尽量做到详略得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木兰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木兰诗》紧紧围绕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如金”,有时“泼墨如水”。如诗歌在写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时,仅用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六句来形容,通过对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职责。情景描写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共二十个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乍一看觉得呆板,但仔细品味,又觉得十分灵活。因为这样一渲染,木兰及其家人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被烘托出来。
  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在《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而铺排。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趣味横生。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本文的写作手法又像是“泼墨如水”。
  全诗着力描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却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于描绘英雄之气;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恰恰从多方面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木兰的形象更真实动人。
  由此可见,“惜墨如金”与“泼墨如水”的手法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話说,就是在写文章时该简就简,该繁则繁,一切都应依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各题。
  远远地,就听见主人殷勤的召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
  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
  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
  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走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却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凉爽滑腻,那么可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摘自迟子建《山水豆花》)
  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详略各有不同,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答题纸自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8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