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风筝》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赏析】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短文,尽管情节线索很简单——做风筝、放风筝、失风筝、找风筝,看似平铺直叙,然而在简洁明快之中也有几分跌宕起伏的韵味。
本文的关键词无疑是“快乐”“快活”。你看,做风筝时,我们是那样的“精心”,虽然做出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放风筝时,“我们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甚至“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然,风筝断线飞走时,我们不免“大惊失色”,而找不到风筝后,我们也会“垂头丧气”,不过,当看到水磨坊之时,我们又重燃希望之火,于是“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从这些情绪的不断转换之中,我们读出,对天真的孩子来说,快乐很简单,生活很美好。如果再联想孩子们把风筝叫做“幸福鸟”,也就不难悟出,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蕴含着孩子们对幸福的追求,寄托着孩子们的憧憬和希望。
学生们在课文中读到的只是修订版,而在原来版本的结尾部分,还有这样两段话:
今天夜里,“幸福鸟”是住在哪一朵云上呢?那里是不寂寞的,是快樂的,它应该飞去啊!
它飞去了,带着我们的名字,我们在那个白的天上,一定也是快乐的了。
由此,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快乐”作为文章关键词的意义所在了——我们是快乐的,希望风筝也一样快乐。
此外,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值得留意。比如,放风筝时,“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失风筝时,“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等细节,就描写得十分生动,仿佛让人从文字中看到了动态的画面,从而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2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