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桂林石刻的文旅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桂林石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桂林石刻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底蕴,挖掘桂林石刻的文旅内涵,有助于弘扬桂林的历史文化。
  [关    键   词]  桂林石刻;文旅内涵;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7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18-02
   资料显示,桂林现存南朝至清代石刻两千多件,包括1500多件摩崖石刻和近600尊摩崖造像,这些石刻形成了与桂林山水相互映辉的人文景观,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为桂林旅游资源提供了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文化底蕴。2017年1月,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首部实体法——《桂林石刻保护条例》,从立法的高度对地方旅游与石刻保护与利用加以引导,该条例第三十三条鼓励旅游企业、景点、景区、公园推出具有石刻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第三十六条,石刻的讲解应当体现石刻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旅游局在西安举行模拟导游课教学大纲审定会上强调:“旅游院校的老师应做导游型专家,导游人员应做专家型导游”。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导游人员在讲解之前必须把景物的背景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引经据典。桂林是一个人文历史厚重的城市,而桂林石刻是这座城市厚重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透过桂林石刻感受桂林历史、人文,桂林石刻导游讲解如何体现其文旅内涵,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笔者试从宋·王正功鹿鸣宴诗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唐·颜真卿“逍遥楼”碑刻、楚南古刹湘山寺“兰花图”、千年“虬如”石刻、宋古县“百寿图”石刻为例,略论其历史背景与文旅内涵,便于导游讲解应用。
   鹿鸣诗宴与“桂林山水甲天下”
   唐宋科举时代,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一般由地方主官歌唱《鹿鸣》之章,其根源可追溯到《詩径·小雅》的诗篇鹿鸣。公元1201年,广西乡试在桂林举行,产生11名举人,时任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作为地方长官,举行鹿鸣宴,宴请11名举子,乘兴作《鹿鸣诗》两首,“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其中第二首首联第一句(图1:宋·王正功鹿鸣宴诗):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绕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鹍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1983年,在桂林王城独秀峰山脚读书岩洞口,经文博专家探寻、凿开一层一公分厚的钟乳石,发现这件宋代石刻,由此解开了闻名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桂林石刻中的出处之谜,证实了王正功首次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说法,“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为对桂林山水最高的评价。
   “逍遥楼上望故乡”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被赐死前留居桂林时所作的《登逍遥楼》,这首唐诗足以见证桂林“逍遥楼”自初唐以来的历史记忆。而颜真卿石碑“逍遥楼”(图2:唐·颜真卿题“逍遥楼”)更醒目地记载了桂林城中这座名楼。中国文化有名楼情结,著名的岳阳楼、鹳雀楼、滕王阁、黄鹤楼都成为当地的文化精粹,可以推断,与上述名楼齐名的逍遥楼同样承载了桂林1300多年悠久城市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逍遥楼”石碑无疑在传承这段桂林历史文化中起到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
   楚南古刹飞来石,迎风兰花寄沧桑
   湘山寺由唐代高僧元量寿佛全真所建,被誉为“楚南第一古刹”,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流连湘山,留下许多诗文题刻,湘山寺内摩崖石刻大多集中在妙明塔旁飞来石附近。
   飞来石上的兰花图(图3:石涛兰花图)似是迎风招展,又欲撩开明朝皇室的一段历史:明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公元1611-1644)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旱灾又引蝗灾、瘟疫爆发。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势力崩溃。明朝的南方势力同样风雨飘摇,末代靖江王朱亨嘉自封监国,后监国失败,被处死。其长子朱若极时年4岁,被太监从靖江王府救出,死里逃生避难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石涛一生浪迹天涯,晚年弃僧还俗,从禅门转入画道,成为著名画家。后人评价他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湘山寺的兰花图据传是石涛离开湘山寺日后所作,托人带回摹刻于此。正因石涛曾由禅入画,其作品才如此超凡脱俗、清新永隽。同样,作为王室后裔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让后人透过这隽永阅尽世事沧桑。
   千秋灵渠
   灵渠最早是一项军事工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水运粮草、攻克岭南,统一天下。举世闻名的灵渠就是为这场战事而开凿的。至今,灵渠周围陈列着许多与灵渠的开凿与维修有关的碑刻,《元·黄裳灵济庙记》碑刻记载:秦人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四贤士为灵渠的建立、修复立下汗马功劳。后人勒碑记之:“兴安灵渠,自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马援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始为铧隄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使鱼孟威复增修之”。宋·石刻《虬如》更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历史见证:“虬”是“长角的龙”,“如”即“到”的意思,“虬如”暗指秦始皇南征百越,统一中国。
   因为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华东华南水运网,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018年8月,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与创始于西汉年间距今2000多年的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齐名,足见灵渠灌溉悠久的发展史以及对文明的巨大影响。
   福寿文化·百寿图石刻
   《古籍》记载:“1229年,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史渭刊此寿字于石壁,中镵小寿字百,真草隶篆俱备”。县令史渭为何刻百寿图(图五:宋·史渭百寿图),说来有缘:史料记载,古夫子岩(今百寿岩)一带“水旱无忧三千洞,十里常逢百岁人”。史渭有感于此,创作大寿字,寿字高175厘米,宽148厘米,寿字中阴刻一百个小寿字。2008年这幅石刻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含同字异体最多的古代摩崖石刻,为世界第一。
   历经800年沧桑,白寿图永世铭记的声誉,在于人们对人寿年丰、福寿双禧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白寿图成为福寿文化的经典之作。
   讲解桂林石刻,首谈桂林山水。正是这“甲天下”的山水,让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乃至失志官宦驻足咏叹,并将这咏叹隽刻长存,桂林石刻成为桂林山水、桂林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讲解桂林石刻,见证桂林历史文化,桂林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历程无不在碑文石刻中找到记载。讲解桂林石刻,寄托美好情怀,名楼情结、福寿文化在桂林石刻中自有渊源。
   参考文献:
   [1]秦冬发.桂林石刻史实与考略(上、下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2]陈建军.导游业务知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吴建冰.摩崖石刻的旅游学价值: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3(3):393-399.
   [4]蔡维维,常莹.桂林石刻艺术特色及其书法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39.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