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学翻转教学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中职数学教学面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等问题。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预习,而正式的课堂则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答疑解惑、分享学习观点的主阵地。中职数学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为中职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翻转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138-02
在中职,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中职数学课堂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从学生角度出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现中职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微课基础上的新型授课模式,翻转课堂通过微型视频、课件等进行课堂内容的呈现,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学习、反思与练习等。翻转课堂中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进行记录,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翻转课堂的概念源自美国,初衷在于希望每一位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学习面对不同的学科都能够学有所成。翻转课堂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利用相对零散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学科学习,在正式课堂进行知识的互动、交流,达到课堂的高效教学。反观中职数学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无法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果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就摆脱了学生学习课程受时间、空间等限制的因素,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翻转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师先讲、学生后问、后练习的形式,将课堂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发表学习见解、提出数学知识学习疑惑等达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数学是中职阶段教育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工具学科。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东风,中职的教育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水平。利用翻转课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行独立思考与总结,形成数学学习思维,逐渐提升数学学习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日后投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數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动力
对于大多数进入中职的学生而言,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尤其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成绩较好的学生简直凤毛麟角。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进入中职进行学习,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在数学课堂中,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放弃了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这种想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严重缺乏数学学习的动力,除了数学学习基础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中职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工作,工作前景的好坏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太大联系,需要的仅仅是毕业文凭。部分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希望通过练就一身熟练的技能更好地投入社会。广大中职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却出现了偏差,颠倒了学习与工作的联系。殊不知,在学校努力学习每个学科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积极的影响。尤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由于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掌握数学知识无异于掌握了重要的生存技能,通过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收效甚微,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差等。究其原因,除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进入中职之后,对学习的态度过于放任,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在意。即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学习经验的积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支持,仍然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投入时间上的问题上,在课上没有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导致对一些知识掌握不透彻,课下的时间利用不充分,学习效果不理想。加之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使其一旦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困难,便知难而退,缺乏钻研精神。数学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时间的高效投入上,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等,一切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都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加强,才能扭转当前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局面。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我们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时间的变化,即原本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内容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学习,利用微课等教学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正式的课堂内容则成为在学生微课学习基础上的延续与拓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习。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数学课程开始前,将重要的知识内容制作成短视频供学生学习,在课程的结尾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出的相应要求,并记录疑问与观点、收获等,利用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断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从而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二)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中职数学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应用到教学领域,展现了新时期中职数学教学的新气象。通过翻转课堂的不断运用,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生的各取所需。翻转课堂更加人性化地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辅助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
(三)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利用翻转课堂,扭转了中职数学教学的局面,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给予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根据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或者产生的疑惑,师生共同探讨,打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实现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四、中职数学翻转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
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教学,除了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优秀的数学课程之外,还应考虑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知识讨论,师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辩证思维,实现数学成绩的提升。因此,翻转教学还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要做到有层次,供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如学习“集合”内容,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整个学校的男生人数为X,某一位男同学为Y,那么X与Y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尽可能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通过例子总结“集合”与“元素”的定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总结,不断树立自信心,学生就有动力不断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便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更高效的数学学习
上文已经说明翻转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实现课程的向前推移,在数学教学中,为实现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利用翻转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案入手,做精心的设计。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补集”的内容,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集合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着教材主要知识内容,安排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列举例子,总结补集相关定义,这就避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教材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探索,能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翻转课程中提示学生查阅相关数学知识的资料,并进行详细记录,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也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得到良好的补充。另外,教师善于运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讲解中,穿插相关的动态视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如学习“数列”的内容,教师以兔子繁殖为例,为学生播放动态视频,农场中一对雌雄兔子一个月产下一对兔子,进而进行有规律的繁殖,排除兔子死亡的情况,那么一年后农场主将收获多少只兔子?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一定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学生自行总结数列规律后,利用课堂师生共同讨论,将相对抽象的知识理解具体化,实现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
(三)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因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因此更加需要教学的个性化支持。翻转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料等上传至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自主下载,使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提升等。同时,学生利用网络微课进行学习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调节学习进度,如针对学习难点进行反复学习,对已掌握的知识则快速略过,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零散时间被充分利用,数学课堂则转变为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舞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实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通过数学翻转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入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新时期,中职数学利用翻转教学的模式,顺应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全面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扭转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投入社会参加工作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崔素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中的实践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谢春霞.浅谈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7(S1).
[3]闫春玉.浅谈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4).
编辑 尚思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