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电梯专业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分析电梯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全面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具体措施,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    键   词]  中职;电梯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26-02
   一、电梯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劲驱动了中国电梯行业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电梯制造大国。2017年,全行业共生产81万台电梯,占全球总量的75%以上;全国保有量达到562.7万台,占全球保有量35%以上,出口电梯7.8万台,并且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速。电梯行业在可预见时间内,仍将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巨大的保有量为服务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与此同时,电梯新兴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物联网+”电梯的电梯维保平台应用、按需维保电梯的具体实现以及各种新兴技术对电梯舒适性、功能性的推动等一系列进步都不断对电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电梯方向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水平,能通过短期的岗前培训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尤其安装维修一线的熟练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二、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电梯行业的从业人员现状,我们展开了如问卷调查、企业访谈、行业调研、网络检索等一系列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从搜集来的反馈结果发现,电梯安装维护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以及维保人员的职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足,一直是困扰电梯企业的重要问题。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全依靠以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现在的技术水平要求,电梯企业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对电梯电气和机械系统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从而能更快、更好地对接企业岗位的要求。具体到我校,制约电梯专业建设的自身因素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训设备建设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切实提高电梯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改革人培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
   要使学校电梯专业核心课程与岗位人才需求对接,就有必要对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进行修改和完善。我校立足于“能力本位”[2],通过建立专业委員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基于“二元制”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秉持专业对接产业的理念,对电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电梯专业的人培方案建设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大学建筑电气系主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梯维修保养赛项专家、福建特种设备协会电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方案制订过程中,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多次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对人培方案、课程标准的定位、实施给予审定,同时对电梯实践课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给予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实践性。
   (二)建设“双师”队伍,推动企业参与教学实践
   要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所在。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电梯专业兴办时间短,具有电梯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极为匮乏[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学校制订了引进专业人才方案,引入电梯专业毕业生和电梯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电梯专业骨干教师,充实电梯专业教师队伍;(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一支高水平互渗式“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使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能够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3)构建专业教师专业培养平台,安排电气、机械等机电类专业教师参加电梯专项培训和电梯企业一线锻炼实践,使教师实地了解企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自身专项技能水平。通过以上几项“请进来、送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提高教学队伍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配套实训资源,保障人培方案顺利实施
   对实践课程,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4]。为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首先,我校针对电梯方向配套投入了包括教学电梯、仿真软件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装备,保证实践性课程展开教学。其次,在现有电工、电子、电机拖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原有资源,通过自身钻研,设计、制作了部分电梯结构中的特殊装置,例如曳引机抱闸机构、门机联锁机构等,辅助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与电梯企业共同建设电梯实训中心,以保证学生电梯实践课程专项技能训练能零距离对接企业一线生产标准。
   (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配套校本教材
   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构成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通过对电梯维修与保养岗位的具体分析,借鉴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技术标准,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归纳出电梯维保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如上图所示),最终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适用本校本专业的项目教材、实训指导书,突出实践内容的安排,明确工程实践训练项目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所占比例,确保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位。此外,专职教师与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合作,研发“电梯维修与保养仿真教学软件”,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库,为模拟仿真教学以及后续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丰富教学素材。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电梯隶属于特种设备,且其对上岗作业和安全操作有一系列严格特殊要求、电梯的种类繁多等各项因素,单纯依托学校的实训设施尚不能完整培养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无法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一举措势在必行[5]。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最为真实的上岗经验,并且能最直接、最快速地接触到电梯行业的前沿技术,让学生真正“做中学、学中做”;另一方面,通过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传播企业文化的魅力,为后续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
   对实践课程来说,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目前国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也正在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的教育方针已得到社会及企业界的普遍认同。电梯专业作为技术型人才输出的专业,更应将实践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我们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拓展:(1)扩大校际交流,通过示范校的创建、省级技能赛的参与、技能鉴定的对接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学校电梯专业的建设;(2)借与高职院校联办、电梯方向五年专的设立等措施的,打通“二元制”在中职院校的实施通道,最终实现“中职—高职—企业”这一系列由升学到就业的无缝衔接;(3)组织专业教师通过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全面构建。多管齐下,尽可能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使他们零距离对接工作岗位,切实为社会、行业的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联.电梯行业研究报告(中)[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5-11-02(020-02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5-1.
   [3]陶卉.高职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5-26.
   [4]胡定军,姬立中,梁洁婷,等.“订单双核驱动、双证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5-11.
   [5]李军.中职“校企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5):32-35.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