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下”的干部难管理症结何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中央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有力解决了干部长期只上不下的问题,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但部分县域“下”的干部被“一下了之”,弃之不理情况仍有发生,不仅造成干部资源严重浪费,也对持有有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形成了“中梗阻”。“下”的干部难管理,主要症结在干部个人观念氛围未转变、组织管理跟踪帮扶未跟上、复出等激励机制未明确等方面。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让“下”的干部后续管理不再难,才能更好持续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从而树立有为才有位的从政环境,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2015年7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重点解决长久以来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明确了工作责任,规范了工作程序,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然而,《规定》执行以来,部分县域干部被“下”后仍缺乏有效管理,干部被“一下了之”,弃之不理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方面严重浪费干部这个宝贵资源,另一方面被“下”干部的难以管理,也对持有有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形成了“中梗阻”。为此,笔者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走访30多名被“下”干部,并对930名干部开展问卷调查,积极探索“下”的干部难管理的症结所在。本论所称“下”的干部是指因违纪违法、为官不为、品德败坏等原因,被组织予以调离、改任非领导职务、撤职、降职、免职等处理,现已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干部。从调查和了解情况看,县域“下”的干部后续管理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观念氛围未转变
这是制约干部“能下”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下”的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一)干部个人思想固化。41.5%的调查对象认为,“干部个人思想固化”是制约干部“能下”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下”的干部习惯性认为,被组织“拿下”,就是“丢了面子、没了前途,被邊缘化”,主观认为今后再想通过个人努力工作、重新“复出”已希望渺茫,出现了“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思想偏差,产生了“消极懈怠、敷衍塞责、自我游离”等错误念头。一些强烈想再“上”的干部为能“复出”,不惜花重金、下血本做领导工作,走上层线路,个别甚至作出违纪违法之事。
(二)社会舆论导向偏颇。49.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舆论导向偏颇”是制约干部“能下”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干部上多下少、社会上对“下”的干部认识存在偏差,常常认为干部被“拿下”不是违纪就是违法。一旦某个干部从领导岗位上被调整下来,就容易引起一些议论,被周围同事、朋友疏远或冷落,因此许多“下”的干部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同事、亲友等各方面的压力,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这也给加强“下”的干部后续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选人用人观念保守。44.8%的调查对象认为,“选人用人观念保守”是制约干部“能下”的重要因素。选任过程采取的全程纪实、全程留痕,给选人的人加了一道“紧箍咒”,由于要全程负责、终身负责,党委(党组)负责人在推荐使用“下”的干部时,往往慎之又慎,对可教育好、业绩突出、工作能力强的 “下”的干部不敢大胆推荐;部分领导干部认为重新使用“下”的干部是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事,在推荐考察这类“带污点”的干部时,不愿积极配合,导致“下”干部看不到“上”的希望。
二、跟踪帮扶未跟上
这是制约干部“能下”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下”的干部能不能“再上”。
(一)定岗定责不够准确。41.0%的调查对象认为,“定岗定责不够准确”是制约干部“能下”突出问题。实践中,干部“下”之后往往被“边缘化”,安排在任务较轻的岗位,甚至出现“空挂”的情况。模糊的岗位职责甚至无具体工作,容易造成“下”的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干事、干事不尽责的情况,既不利于组织管理,又不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
(二)关心关爱不够到位。51.6%的调查对象认为,“关心关爱不够到位”是制约干部“能下”的突出问题。目前,虽然中央在关心关爱干部方面给出了许多政策,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冷热不均、知行不一等情况。特别是对“下”的干部的关心关爱,更多是靠口头教育引导、谈心鼓劲,经常“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对干部“下”之后有针对性的 “回炉”培训、“回访”帮扶不够,对如何衔接福利待遇以及个人养老保险等没有配套措施跟上,干部“一下了之”“打入冷宫”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监管职责不够明确。28.8%的调查对象认为,“监管职责不够明确”是制约干部“能下”的突出问题。目前“下”的干部没有明确 “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容易造成干部所在单位不愿管、组织人事部门不常管、“下”的干部不服管问题,这种 “放羊式” 的管理导致“下”的干部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甚至“吃空饷”。
三、“上”的渠道待畅通
这是制约干部“能下”的机制因素,关系到能否实现干部既能下又能上的“双行道”问题。
(一)复出门槛尚需明确。45.1%的调查对象认为,“复出门槛尚需明确”是制约干部“能下”的机制因素。从调查以及日常了解情况看,目前对“下”干部的重新使用,往往没有系统性的区分哪些类别、哪些问题、哪些性质的干部可以复出,实际操作中,各地存在复出门槛不一、缺乏统一标准等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复出的主观性、特殊性、随意性,出现该“上”没有上,不该“上”却上的情况。
(二)考核机制尚需精准。45.4%的调查对象认为,“考核机制尚需精准”是制约干部“能下”的机制因素。从调查以及日常情况了解,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特别是针对“下”的干部德才表现,存在考察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时间有限等问题,短时间考察重点常放在干部显绩上,对干部廉德的“深情况”,特别是干部8小时之外的“活情况”了解较少,无法对“下” 的干部德才作出全面、深入、客观地评价,容易出现考察失真失实、“带病”复出的情况。
(三)复出程序尚需完善。42.0%的调查对象认为“复出程序尚需完善”是制约干部“能下”的机制因素。从调查以及日常情况了解,目前对“下”的干部重新使用的复出程序,多采用常规的干部选任程序,没有针对性增设“下”的干部复出考核的环节和步骤,也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会商选任机制或在公示时主动说明有关情况,省外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用谈话代替推荐、用研究代替考察等程序简单化、随意化问题,造成复出干部难于服众的情况。
四、结语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破解中国传统官僚制度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重要举措。而干部“下”以后的有效管理,更是顺畅干部能上能下,并使之常态化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造成“下”的干部后续难管理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总体上可以从干部自身、组织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结,并对症下药。从干部自身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提升思想认识,坚持“打气鼓劲”;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加强舆论宣传,持续跟踪帮扶,及时回访教育;在机制体制方面,要制定复出计划,强化督促落实,严肃责任追究等。通过精准发力,有效化解,续写好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后半篇”,让“下”的干部后续管理不再难,从而树立有为才有位的从政环境,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