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的文创产品研发与推广实践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业的现状的剖析,对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研发与推广的实践策略。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ndustries for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Skil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日益显现。多地的文创产品与“非遗”文化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使得人们看到该种形式不失为传承与传播传统瑰宝的一大途径。广西作为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的重地,在对其文创价值挖掘与传播中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本文在客观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思考,促进非遗产业化,最终实现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的有效保护、合理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建议。
  一、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及其文创产业的现状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多彩的资源。截止目前,广西共有国家级传统技艺4项、自治区级传统技艺37项,在经过“抢救性保护”等多举措多方位的认定、保护与发展,广西的“非遗”技艺传承已得到重视。
  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广西的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得很早,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品类结构中,旅游纪念品市场以铜鼓、壮锦、坭兴陶等工艺品为主,虽然收藏价值高,但因价格昂贵、不便携带等因素,未能成为畅销产品。而市面上还有一些仅仅贴图而没有文化内涵支撑,缺乏美感的低端旅游纪念品因近年来消费者审美观念提升而滞销。所以,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阶段亟需有内涵支撑、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产品。
  二、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有關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中一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非遗”技艺传承资源分散。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非遗”技艺得以如此重视与保护与它的稀有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稀有的特性恰恰是阻碍文创产品开发的一大因素。因为传承人少,内涵深厚,想做出符合“非遗”技艺传承价值的文创产品并不容易。
  第二,“非遗”传统技艺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其他类别,有着很强的实操性与动态观感价值,这意味着传统的贴图等方式而设计出的文创产品不足以展现其精妙之处。同时,现代人“实用主义”为尚的消费观要求文创产品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第三,“非遗”传统技艺一般依托一个特色产物而非独立存在,同时背后还蕴含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地理地茂特征等深厚背景。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如何将“技艺+产物”组合展现,如何体现技艺背后壮乡的风土人情。
  三、对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研发与推广的实践策略的思考
  传承“非遗”技艺,以新时期的眼光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文创研发需要大众建立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从观念上接纳广西“非遗”技艺,才能把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文创产品不应仅仅是艺术品,更需要是一种观念、一种社交现象的再造,一种可以演变衍生的文化系统,可以更为深度地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中。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实现传统工艺的价值突破从而获得更深层的文化属性,可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也是机遇。
  积极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广西的“留守村”众多,而如何精准帮扶当地乡村实现经济振兴、文化振兴,近年来多个单位已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承担广西昭平县黄姚镇凤立村的精准脱贫任务。身处旅游名地“黄姚古镇”周围,旅游资源丰富,但当地旅游纪念品绝大多数是土特产食品,鲜少有文创产品。而当地的传统技艺“织绣”已被列入入国家特色产品重点项目。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首牵头的多家单位采用培训技艺+景区销售的方式,引导当地妇女学习并就业,完成了技艺与产品间的成果转换,实现了技艺传承“生产性保护”和“推广性传承”,使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涵支撑。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生长环境。首先,注重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率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按照广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现状规划文创产业发展格局。其次,面对文创产业的新蓝海,重点集聚以“互联网+”为突破点的数字出版产业及数字教育,其衍生的新文创可以更好地落地。一个最典型的力证便是广西区内首个文创基地腾讯(桂林)众创空间——打造“科技+文创+旅游”一体化的新型互联网孵化器。最后,面对百花齐放的文创新态势,文化市场需要以更包容态度融合多元化的硕果。
  总 结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非遗”技艺的认定及保护良好的前提下,将优秀传统技艺传承与推广则是一大重任。文创产品作为载体之一,理应作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技艺,甚至参与到“非遗”技艺传承中。
  参考文献
  [1]吴伟峰.立足地方,开发特色文创——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18(01):74-80.
  [2]邹珺羚,李梦玉.桂林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2):21-26.
  [3]蒋慧.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数字动漫创新转化与传播共享——以“壮族三月三”为例[J].智库时代,2018(20):109-116.
  [4]赵科印.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开发的实践探索——以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遗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318-322.
  [5]杨慧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创意产业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17FMZ028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