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在美中徜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课程中比较重要的课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审美,学会表现美,学会鉴赏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变成美育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音乐 美育策略 课堂教学 实践
音乐是有美感的艺术。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应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音乐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感悟、欣赏音乐带来的美感。小学音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实施美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课标要求审美教育作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音乐实践中,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征,对他们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其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独特的美,受到小学音乐美的熏陶。
一、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会审美
一些好的歌曲作品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他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欣赏美、感悟美并创造着美。小学音乐教材选编的歌曲为培养学生审美教育提供了依据,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学唱三年级上册《爱唱歌的小杜鹃》时,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想象出一幅唯美的画面:几只可爱的小杜鹃,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嬉戏游玩,它们欢快叫声,构成一首交响乐。学生想象作品内容进入教学情境,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及意境深深吸引,形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强烈感染学生的审美欲望,他们对美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小学音乐教学要达到音乐与节奏的和谐、统一,旋律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中具有的特征。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及节奏掌控力,应把音乐与节奏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运用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跳、拍手等一些系列的动作感知并掌握歌曲的节奏。 教学生理解阅历基础知识——音符,教学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氛围:先让他们与其他学生合作,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发声材料表现声音的长短,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线条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如:打击大鼓与敲小鼓的声音;狮子的吼叫声与狗的狂吠声;谁的滴答声与瀑布的水流声等。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接着教师让他们聆听不同的节拍声,学生把听到的节拍用拍手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完成声音与动作互相配合、一致。
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歌曲相关的音乐元素,提升学生对歌曲领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欣赏《水族馆》管弦乐合奏时,教师让学生聆听歌曲,说说他们联想到的情境;并让学生随音乐的起伏,模仿鱼儿游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也有一些写作的成就感。可在生活中与同学进行器乐合奏表演,也可进行音乐剧改编或创作,改编歌词等,以多种方式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发现生活中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其健康成长。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的艺术价值依赖于想象与听觉,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只有学生亲自融入到音乐中,与其融合为一体,并主动探寻、领悟并体验,才能真正诠释音乐的本质。
二、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会表现美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音乐家,小学音乐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它是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小学音乐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健康成长。音乐是有生命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具有时代气息、教育意义、生动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通过组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丰想象、创新能力的发展。音乐作品蕴含着一些创造元素,小学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开启他们的音乐之门。
歌唱能给人感染,让人们在这悠扬的歌声中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应满足教会学生唱歌,而要引导学生体会歌中表达的情感,把握歌曲中所表达的艺术形象,让学生融入歌曲意境中,用真情去诉说、演唱、品味。学生只有了解歌词内容、情感及节奏、旋律,他们才能融入到歌声里,唱出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让人感觉到歌聲的感染力,洗涤着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学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容。低年级学生不能理解歌曲中一些抽象的言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时,学生们对“日喀则”比较陌生,教师应整理一些有关“日喀则”的资料,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才能学好舞蹈动作。教师应把音乐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结合他们熟知的一些事物,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挖掘出歌曲中蕴涵的情感,感悟其音乐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在歌曲中发现美、欣赏美,调动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在音乐中寻找美、感悟美、创造美。
小学音乐教师的言行举止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受。针对小学生心理、年龄等特征,教师说话的语气、语速及语调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出音乐带给人们的美感,情感表达要生动、具体、形象,体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及强烈的表现力。好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题材、表现风格、节奏等,让学生掌握歌曲的速度变化、旋律及歌曲高潮部分等,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美。用歌声去感染、教育人,歌声中透着希冀,歌声中充满着力量。在学习音乐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会鉴赏美
(一)画面之美。小学音乐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上课伊始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接受美的熏陶,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师应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美的情境中,感受音乐带给学生的独特魅力。教学歌曲《红蜻蜓》时,教师播放了一组画面:夕阳映照着天空,美丽的黄昏下,迎着晚霞,一小女孩,提着小篮,在山上采桑果,红蜻蜓在空中飞舞……学生沉浸在这独特的意境,跟随优美的旋律,学生在这美丽的晚霞中与红蜻蜓嬉戏,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美,美的画面配上美的旋律,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二)表达之美。小学音乐教师根据歌曲或乐曲内容编排舞蹈,把音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以形体动作表现其内容,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表现能力的发展。《竹竿舞》是根据苗族民歌《栀子开花白又白》改变,竹竿舞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欣赏竹竿舞,体会其中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学生随着音乐跳一跳,体现苗族人民能歌善舞。体会竹竿舞的独特魅力,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分组创编动作,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创造之美。学生以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把歌曲与节奏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教学《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欢快、优美、热情,适合使用一些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教师组建小乐队,用小鼓、碰铃、砂槌、响板、钹等伴奏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飞,谭云波.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歌唱教学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8,(04):221.
[2]周含凝.传统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分析[J].当代音乐,2018,(05):43-44.
[3]邵凌春,张瑞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7,(24):135.
[4]陈贝.少儿舞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206.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