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请正确对待孩子的磨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成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呢?原因是成人觉得孩子们的动作太慢,打乱了自己安排好的节奏,于是就反过来不停地催促孩子,让孩子快,快,快。其实成人的这种做法同时也打乱了孩子们的各种节奏。
  一、来自家长的抱怨
  最近,我与家长们在交谈时候,了解孩子们在家的生活以及表现,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磨蹭”。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一件小事,都要做很久,我在旁边看得都快急死了。
  “我家孩子早上起床,穿个衣服,动作慢的都快急死我啦!”
  “我儿子也一样,吃个早餐,本来二十分鐘能吃完的,非要拖上1个小时,批评了很多次,就是改不掉。”
  “我家女儿刷牙的时候,一样是慢吞吞,开始时和蔼的提醒她,可到最后就成了不断催催催,每天早上跟打仗似的。”
  二、改变对“磨蹭”的偏见
  这段时间,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对“磨蹭”的看法。
  那天我有很重要的事情不得不早起,五点半就叫醒了睡得正甜的儿子,打扰了他的睡眠有点烦躁和心情低落。我想着六点半必须从家里出发,就不停地催促他“快点穿衣、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走到卫生间看见他愣在洗漱台,催促“快点刷牙、洗脸”;又看他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催促“快点吃饭、别忘了把汤喝了等等”。催促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调,做什么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会耽误时间。出门时,我很不友好地把鞋子扔给他,加一句:“赶快穿。”这时儿子坐在地上,慢吞吞地怎么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开门,他却心情低落说:“妈妈,我已经很快了,你别在催了行吗?”
  看着已经崩溃的儿子,我突然醒悟了: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间接转嫁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早已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他情绪爆发后,用那失落的眼神看着我。算了,你慢一点也没关系,我可以等你!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一般,他快速的穿好鞋子,我们一起出门了。
  曾今有一个作家这样说过:“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三、教育就是慢艺术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孩子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教育就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长大。
  最近这段时间我就很抓狂,不知怎么了儿子干什么都感觉很慢,我就不由自主的催催催,变得爱唠叨、很啰嗦。吃饭时,说“快点吃”;上学时间快到了,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我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看见孩子上厕所,更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老公很生气的说:“你老这样催催催是不行的,要让他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有珍惜时间的意识。”
  其实,按照我以前的教养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看书写作业的。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四、孩子也会反思
  心理学家说: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
  孩子也会讨厌麻烦和问题,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导致的问题,自己也会反思和想办法,然后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他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脆弱式表达,将“你快一点”变成“我希望……”“你快一点吃饭,马上校车就要来了。”变成“妈妈希望你十分钟以后可以吃完饭,然后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下楼,这样就来得及坐校车。”
  在家庭教育当中,脆弱式表达,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用强迫式或者紧迫式地表达,则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引发孩子消极抵抗、做事被动。“如果你晚上八点半完成作业,你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如果是八点完成作业,你就有一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点完成作业,就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了。你会难过,妈妈也会惋惜。”
  告诉孩子行动快慢的后果,这种提醒最好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别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绪。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是愿意体谅父母需求的。
  五、感悟、反思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不像家长们讲的那么的磨蹭,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你鼓励他们,支持他们,配合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他们不同的发光点,如:我们班的小男孩果果,你平时看他干什么事情都比其他小朋友慢,但是他的绘画作品每次却是第一个完成,不但画面布局有创意,构图饱满,而且涂色均匀,颜色搭配鲜艳漂亮,深受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喜爱。最近他的变化更是让人吃惊,做事情都是那么的快而好。
  其实,父母(成人)陪伴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长,帮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从中他们既能发现自己,也能从这些自我安排中了解他人,最终形成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真正毁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让我们放慢脚步,适时的跟孩子一样慢慢地感受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其实这样做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