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父亲,请不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缺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父爱缺失家庭高中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课、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团体与个案辅导、定期向家长微信群发送家庭教育资料等途径,探索出了解决父爱缺失家庭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父爱缺失家庭  高中生  心理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父爱缺失家庭高中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省教基研[2017]776号,课题立项编号JCJYC171725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4-02
  现代家庭教育研究表明: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生命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而父亲是力量的象征,安全的化身。但迫于生活的压力或工作的需要,甚至受错误思想影响,有些父亲远离孩子的生活,甚至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长期缺席,很少给予孩子父爱。父爱的缺失到底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我们随机抽取了我校2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7份。277名学生中有98人来自父爱缺失家庭。父爱缺失家庭子女在我们随机抽取的学生中所占比例35.4%。调查显示,父爱缺失家庭子女与父亲的关系很好的较少;遇到困难时经常觉得无助,常常感到自责;面对感人事情,缺乏共情,较难被感动;不能合理调控不良情绪;对未来感觉迷茫的较多。
  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我们对部分父爱缺失家庭的学生进行了SCL-90测试,结果表明,他们中相当部分在心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惊恐、偏执和敌对等。
  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课、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团体与个案辅导、定期向家长微信群发送家庭教育资料等途径,对父爱缺失家庭高中生突出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有效探索。
  1.强迫:无条件接纳——消除焦虑——转移注意
  强迫往往伴有焦虑和恐惧。陷入其中的人常常坐卧不宁,心烦意乱,缺乏安全感。
  (1)无条件接纳
  接纳不代表接受,也不代表内化,它是一种承受状态。对有强迫表现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无条件接纳,接纳他的一切,包括情绪和行为。
  (2)消除焦虑
  强迫是过度焦虑的一种表现。若想改变强迫观念或行为,就要想办法消除焦虑。身心放松、分目标循序渐进的适应情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焦虑,从而减轻强迫。
  (3)转移注意
  出现强迫主要是因为我们注意力过分的集中在了某一个点上,消除强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分散聚焦点。
  2.抑郁:理解尊重——激发内生力——重塑目标——引导行为
  抑郁是以情绪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情感问题。长期的抑郁不但会导致失眠和焦虑,情绪差,还会有许多躯体化的症状,如食欲减退,胸闷头晕等。
  (1)理解尊重
  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人来说,不被理解是最痛苦的。理解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感受,能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
  (2)激发内生力
  对于有抑郁情绪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带他一起听音乐,一起阅读,一起进行有氧运动,一起参加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他的内生力,引导他在生活、学习中逐渐恢复该有的青春活力,重燃生活的希望。
  (3)重塑目标
  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往往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目标。帮助他们重塑目标,是引导他们走出抑郁情绪的关键。重塑目标可通过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等方式来实现。
  (4)引导行为
  行为的改变是最终的落脚点。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一开始,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具体的做法,在执行过程中再加以引导,使之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焦虑:接纳——倾听——释放
  对于有焦虑的孩子,我们要做到接纳性的真倾听。接纳他的情绪,倾听他的心声,理解他的感受,让他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焦虑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
  (1)接纳
  要想帮助有焦虑的孩子,我们首先得学会接纳。在个案辅导中,课题组成员对有焦虑的孩子,在接纳他们后,为他们提供交流途径,如面对面谈心、留纸条、QQ或微信语音通话与留言等,老师们从心底认可和接纳他们。
  (2)倾听
  认真、耐心、不加评论地倾听是使人感到被接纳的一种方式。老师的倾听虽然一时还不能帮助孩子消除所有的烦恼和担忧,也不能帮助其解决家庭问题,但能耐心倾听,让孩子充分倾诉,这本身就可以让孩子消除一部分焦虑。
  (3)释放
  当人烦恼、忧郁、苦闷时,尤其渴望他人的理解和疏导。此时,如果我们提供机会,让他把闷在心里的苦闷宣泄出来,然后进行疏导和指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释放情绪。
  4.人际关系敏感:信任他人——树立自信——技巧引导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他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
  (1)信任他人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而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信任,首先得信任他人。信任他人,是一种勇气,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会让人感受到温暖、和谐,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树立自信
  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大多是因为胆怯、退缩导致的,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胆怯的法宝。与人交往时,先做好心理准备,相信自己能够与人友好交流,比如在心底默默地说“我可以,我能行!”等积极的心理暗示。   (3)技巧引导
  人际关系敏感、紧张的孩子大多缺乏交往技巧。要改变他们的现状,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主动交流、悦纳他人等。
  5.恐惧:精神支持——改变认知——系统脱敏
  对有恐惧情绪的孩子,我们要安抚他,帮助他们消除对特定对象或处境的不安与焦虑。
  (1)精神支持
  建立支持系统,对有恐惧情绪的孩子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精神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帮助他们找到引起恐惧的原因,然后通过引导、鼓励、支持、说服等方法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消除恐惧。
  (2)改变认知
  恐惧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对具体的恐惧物缺乏正确的认识。我们要做的是搜集资料,科学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其有全面的了解,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3)系統脱敏
  行为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步进行。为他们设立一系列的行为目标,然后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再进行一项项的实践训练,每一项练到轻松自如了就可以进入下一项练习。
  6.偏执: 包容——去“自我中心”——树同理心
  偏执是对事物的见解过于偏差且固执己见。偏执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独断专行,因而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1)包容
  对有偏执倾向的学生,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包容他,同时引导他学会包容他人。
  (2)去“自我中心”
  偏执的人其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有偏执倾向的学生,引导他们去“自我中心”,让他们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3)树同理心
  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样不仅能表达尊重和诚意,还能获得他人的充分信任。
  7.敌对:挖掘根源——重审事件——去除泛化
  敌对是指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敌对容易使他人心里感到痛苦和不快,这势必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1)挖掘根源
  敌对情绪的产生一定有其原因。挖掘根源、消除偏见是首要任务。
  (2)重审事件
  敌对情绪往往是由某个人或某件事引起的。要消除敌对情绪,在挖出根源后,引导他们重审整个事件,对过程与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重新认识事件或敌对之人,这样可有效改善敌对关系。
  (3)去除泛化
  有敌对情绪的往往容易泛化,比如由敌对某个老师泛化到敌对某学科老师甚至所有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消除泛化,就事论事,让他们明白个别老师的不良言行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
  参考文献:
  [1](俄)П.М.雅科布松著.《情感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更易成为问题少年》[J].中小学德育,2016(12)
  作者简介:
  张会利(1979-),女,汉族,河南省濮阳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语文学科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