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爱编织孩子成长的摇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心情,捧着一颗为孩子们无私奉献的心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用爱编织孩子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 基本需求;挫折教育;一视同仁
  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心情,捧着一颗为孩子们无私奉献的心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發展,用爱编织孩子成长的摇篮。
  班主任工作有苦有甜,有笑有泪,但我依然此生无悔。因为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的心是快乐的,我熟悉了他们的声音,看惯了他们的眼神,那表情里的音乐、小说、诗歌、散文是我怎么也读不厌的画卷。对孩子们的爱已深深植根在我心里,他们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爱我的工作,更爱我的学生,智慧、聪颖的孩子我喜欢,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不放弃;乖巧的孩子我信任他们,顽皮淘气的孩子我肯定他们。蹲下身来看孩子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准则,尤其对待特殊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去关爱,去帮助,用爱去编织他们成长的摇篮。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孩子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真情涌动 铸造完美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孩子们的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孩子。一旦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孩子心灵,唤醒孩子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他们就是大家认可的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夸赞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经受挫折教育的话,一旦遇到挫折,心里就难以承受。所以,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应当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走向完美。例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她学习成绩优秀,品行良好,严于律己,很得大家的赞赏。可就是胆子小,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一回答问题她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常常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这让她的自信心降到了冰点。因此常叫她起来朗读课文,给他展示的机会,鼓励她克服胆小的毛病。有了这些锻炼机会,慢慢地,她回答问题大胆了。我在评价她的时候,告诉她,如果鼓足勇气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是可以的。我用真诚的眼神看着她,她也用饱含真情的目光望着我,我从她的目光中看到了希望。经过我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克服了胆怯的毛病,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爱可以使孩子充满信心,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孩子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孩子,才能打动孩子,凝聚起同心向上的团队精神。
  二、爱无差等 温润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都喜欢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孩子,然而对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也不能失了爱,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站在优等生对面的正是那些学困生,他们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一些肯定与表扬。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我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不但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总爱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爱心,他可能就掉队了。课堂上,别人回答很难的问题才被鼓励,对于他,只要答对简单的问题我就给予称赞以资鼓励。最难改正的还是他的行为习惯,平时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可临到上课他又是最后一个回到教室。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常常有同学告他的状……我课下和他聊天,问起他犯错误的原因,他总是很快认识到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如此反复无常。我发现他这一毛病后,制定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追踪教育计划,这让他他看到了老师帮助他改正缺点错误的决心,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不认真改正是不行的。从此以后,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渐渐的,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投入在差生身上的情感与优生一样,或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生看到希望,重树信心与勇气,从而真正转化。
  三、严慈与共 情真意切
  严格与仁慈是矛盾的统一体。严格是另一种意义的仁慈。这里所说的严格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格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得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这就是我们说的慈。充分的尊重和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又差,书写不工整。虽然我及时帮助他,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对此,我找到另一个和他情况近似的同学,叫他两定下目标,展开竞争,我随时加以检查,评定,充分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不足之处,真正做到严慈与共,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与共、情真意切”,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 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孩子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与同事谈趣正浓。因此,孩子刚刚开口说话或只是说了只言片语,教师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孩子,就没有顾及孩子的内心情感,更没有想孩子之所想了,这样能与孩子心心相印吗?能换取孩子的爱戴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下的话,那么就会体验到孩子的无助与委屈。师生在构筑人际关系时是平等的,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孩子的情感,只有做到平等对待孩子,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便于双方沟通。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他经常不遵守纪律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科任老师从不让他参加自己主持内的活动。所以,他有了逆反心理,常常用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师生情感强烈对抗,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感觉事情十分严重,对此我决定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将两把椅子靠近,与这个孩子并排而坐。从这一谈话形式上的改变,让孩子明白我的用意:你的心思和困惑老师明白,你希望得到老师平等对待,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后来,这个孩子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慢慢地,他变了,恶习改了,心胸开阔了,并能在集体活动中起积极的作用,不再与老师对立,师生关系也融洽了。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孩子“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 徐宣英.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初探[J]. 农家参谋,2018(6).
  [2] 李亚玲. 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 课程教育研究,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2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