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讨论的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48-02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大力普及,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越来越多的学校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发起来挑战。数学课堂讨论也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数学课堂讨论的实施现状怎么样?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问卷,发现了下面几个问题:
1.数学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颇高,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数学课堂讨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指导和讨论过程中的监督引导以及讨论后的总结点评。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讨论式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教师课前指导和课后点评表示欢迎的学生有82.3%,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引导表示欢迎的有45.2%,对讨论后的总结点评表示欢迎的75.4%。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教师在课前和课后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效信息,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参与,认为教师的参与影响了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课前的准备由于外界的干扰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尤其是老师的参与,直接干扰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2.数学课堂讨论的选题讨论价值过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个好的选题就是课堂讨论成功的一半。教师选择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可讨论性,是直接关系到讨论能否顺利進行、讨论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首先是题目的选择拘泥于课本,远离学生的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通常是生活中有趣的问题或者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9%的学生选择老师会指直接把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讨论主题,40%的老师会选择课本内容的延伸,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剩下的学生认为教师会把与课本内容无关,不会考试,但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对象,但是这样的讨论不经常遇到,大概一个学期就有一两次。
其次,讨论题目的难度不能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讨论题目的难易程度我们应该本着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原则,尽力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附近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51.1%的学生认为讨论题目难度过于简单,不需要经过过多的思考、通过查看课本或者查找课外书就能够得到答案,而且得到的答案基本是统一的。23.8%的学生认为题目过难,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也得不出相应的答案,只有25.1%的学生认为题目的选择恰当好处,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课堂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结论。
3.数学课堂讨论分组不合理
数学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前后桌四人讨论、同桌二人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和随机讨论三种情况。小组成员的组成结构关系到数学课堂课堂能否顺利的展开和进行,能够直接左右讨论的结果。
数学课堂讨论需要全体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根据调查分析,只有24.5%的学生认为分工明确经常合作,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色。能够开展分工合作适中所占的百分率是48.4%,但是有将近27.1%的学生认为分工不明确,合作偶尔进行,这就说明看似繁荣的课堂讨论背后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单打独斗”,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下层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性格不争强好胜和成绩方面的短板,他们所承担的任务较少,发言的机会也不多。
4.数学课堂讨论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得知,目前数学课堂讨论中评价的主角是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不多。教师单独完成评价占65.5%,23.3%的学生选择师生共同评价,11.2%的学生认为评价是小组内部学生自己单独进行的。对于“数学老师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对讨论进行评价”这个问题,26.1%的学生选择老师会在评价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70.9%的学生选择在讨论结束后老师一般会做总结性发言,评价学生的表现,从不进行评价的老师占3.0%。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点评,既能帮助学生揭开疑惑,也能通过对学生付出的肯定,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老师作评价的侧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得出的结论作评价的老师占63.3%,对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作评价的老师占15.3%,对结论和过程二者兼顾作评价的老师占21.4%。这说明老师在评价时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言语能力的提升等不易察觉的“隐性收获”关注度不够。这样做不仅严重的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容易造成学生过于注重结论,忽视探究过程的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