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一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老師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教学技巧,渗透一些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22-01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每一个阶段的人学习,对初中语文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1.开拓眼界,阔开知识面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阶段有着较强的阅读能力,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在人教版的初中课本收录了很多,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也收录了《桃花源记》、《陈涉世家》等文言文。不仅打开了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文学的能力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了提高。
  2.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宝贵的青春期,处在一个爱做梦的年纪,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例如:《陈涉世家》中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学习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很容易与文言文的主人公陈胜存在着共鸣,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更加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分析
  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难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但是教师却可以立足课本收录的课文或者故事,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例如:学习《论语》时,教师应该以情景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讲解《论语》时,每一句《论语》都配上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背景故事,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初中课本收录的不同传统文化的故事,学习课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并进行整理,合理地将适合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筛选出来,再渗透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
  2.借助新媒体,学习文化内涵
  当下,网络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涌现出更多的资源。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收录很多古诗词,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的视频、影像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将生动形象的故事背景以及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高效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并且懂得学习古诗词的技巧,真正地领略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用这种方式举一反三,学习其他诗人以及诗词时,完全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源和影像等,用现代的方式进入古代诗人的内心丰富的世界,领略到他们的诗情。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电视节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掀起了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学生播放这样的节目,学生就会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会更加愿意学习中国传统的。
  3.提升教师文学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高效地传播给学生们,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游刃有余,正所谓:“老师应该具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是知识传播的源泉。文学素养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信手拈来的样子,无形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样,学生会越来越佩服自己的老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一代一代地教育中国未来的花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好好备课,认真研读课本内容,并寻找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随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学习传递,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并运用恰当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学生,争取做一个真正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03)
  [2]页妙诗.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7(04)
  [3]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