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是目前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论述大學生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探索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并说明此项目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 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84-02
引言
目前全国共有107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占高职院校总数量的84.52%。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的人才。
一、造成目前就业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与学的目标不明确,高职计算机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各个院校并不很清楚,往往出现开设了一堆计算机课程,结果是好像是学了很多,其实是学而不精。学生在毕业时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什么,能做什么,其次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80%的学生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工作,而高级计算机人才,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失衡。人才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是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求IT人才二者不对口。企业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毕业生。本科学生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就相对稍弱了。而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基础知识表现出不够扎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财力,很多时候还没有培养好的人才过一两月就跑了,所以用人单位更愿意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这对刚出校门的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多困难。
(二)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普遍素质不是很高,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去学,从心理上表现为信心不足,当遇到不懂的知识就得过且过。导致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不扎实,在实习的时候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师资力量素质不高
目前各高职学院的教师多数知识滞后,教学内容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对目前新兴的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落后,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教师也不知道自己所教的知识到底如何应用。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
二、目前几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力求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工作,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订单培养
职业院校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型的技能人才,比较适合中职、职中学生,高职学生并不愿意从事这样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是学生送入企业后,没过多久学生又跑了。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半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为了满足顶岗实习的安排各个高职学院都会与很多校外企业进行联系,召开现场招聘会,让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顶岗培训企业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都有,需要的实习生多数从事低端的工作,很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
(三)见习模式
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但是根本上不能解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不足,教师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职工培训或是基本的技术服务工作,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工作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入手。
(五)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但此种模式并不符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难以在校园中进行推行。
三、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应对招聘企业对用人的要求,昆明英地尔软件技术公司与云南省多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开展了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是将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集中起来,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探索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为社会提供前端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技术产品。所谓工程实践项目就是让学生进入公司参与公司目前所从事的工程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力求在就业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项目的实施采用了两种方式:本科生由于有四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因此可以在二年级开始每年安排不少于三个月的实践时间,到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工程师水平,而高职专科学生由于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主要在第5学期安排3个月到半年时间在企业中实践,力求达到助理工程师的水平。目前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已经开展了老挝电子商务项目、无锡商会网站建设项目、物联网工程项目、软件测评实验室项目等几个项目: (一)老挝电子商务项目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些学生负责项目的策劃,完成了商务设计、营销方案、组织结构、资金策划、项目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一部分学生负责完成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其他学生负责电子商务网站的编码实现。
(二)无锡商会网站建设项目
学生完成了商会网站建设策划方案,包括了网站设计原则、网站建设策划方案示意图、策划方案栏目说明、网站价格、网站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项目开发周期等内容,并完成了部分代码。
(三)物联网工程项目
烟草作为云南省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农业种植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方面还有待加强,从种植、收割、交割方面尤其需要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烟叶种植控制”项目,用于烟叶种植中的病虫害的防治。
(四)软件测评实验室项目
学生参与了“红塔集团某系统平台升级优化项目”进行项目验收功能评测(验收评测或有效性评测),期间包括评测准备,评测计划,环境评测部署,评测设计,评测实施,评测报告六项基本动作。完成的评测内容包括:验证其功能是否满足双方合同的约定、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各项内容指标、各个功能点是否已实现功能及业务流程是否正确、产品规定的操作和运行是否稳定等,评测项目的Bug数和缺陷率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采用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所产生的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从2012年开始,英地尔公司陆续接收了本科,高职大专生约二百人,从学生的就业分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表现较好,被企业直接保留下来,其他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后,得到了其他用人单位的肯定,企业愿意以更高的月薪吸纳这些学生。
(二)促进教师业务的发展
在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同时,安排教师参与项目的工作,既起到了管理学生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全程参与项目的合作开发,使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强化教师的实际技能,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在返回到课堂教学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克服了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的缺点。
(三)推动了专业与行业的结合
当前的计算机专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以计算机课程为主,而本学院的办学特点是以旅游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因此计算机专业应该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从2010年初云南旅游电子护照电子支付卡项目的正式启动,到年中香格里拉旅游移动电子商务项目的“试水”,再到年底昆明市旅游局即将全面推出的“数字旅游管理平台”,构建旅游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成为云南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方向。本学院以自身的院校特点与行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工程实践项目逐步向旅游业的智慧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学院的专业凸显出自身的特色。通过此项目学院已经意识到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朝着智慧旅游的方向发展,计算机专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理念上确定其重要地位,并把它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的一种能力,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过渡期,其目的要教会学生养成面向工程实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备工程实践所要求的素质和意识。
参考文献:
[1]刘超.云南七成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N].春城晚报,2013,10.
[2]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7.
[4]易忠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 20.
作者简介:
刘瑞琴,女,讲师,主要研究传统文化因子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