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的学习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小学是教育的启蒙时期,数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做出了新的定位,计算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下文将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多元化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那么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计算教学,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提出以下四点,希望能为数学计算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够,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颇多。数学计算的学习呈现方式单一,枯燥乏味,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看到数学课本时感受不到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实际生活出发,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沉浸数学课堂,专注于数学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小學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数学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计算题的呈现多样化,使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下一个月的活动日历,用4个正方体木块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日历同时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几。通过关注生活当中有哪些活动来制作日历,让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导入计算教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使情境和生活相互联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世界出发。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经常坐不住,注意力的集中难以维持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创设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提升课堂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可能性》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创设表演的情境,创设情境如下:同学们,今天同学小红的生日,我们大家来玩一个游戏来庆祝她的生日,我在卡片上写好表演的节目,分别是跳舞、唱歌、朗诵,抽到卡片的同学要表演相应的节目。在同学抽到卡片之后问同学们大家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引发大家的好奇心,表演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学之间的猜谜导入了今天的可能性教学内容。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的提高必须要首先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益。成功的教育要从培养好习惯开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仔细校队习惯,认真审题习惯、主动验算等,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严抓学生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对细节的要求到位,比如书写,要求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字迹端正、格式规范,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审题习惯,即第一步看清计算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步再想计算的步骤,第三步再进行认真的计算。指导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解答大量的计算题来加强训练,提升计算的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使计算的步骤成为习惯,提升计算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应该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杰.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上),2018(03):206.
[2] 项秀芝.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中华少年,2018(03):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