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外兼修、有效融和,让阅读教学风景无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河山,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为拓展。只有课内外兼顾,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教师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的兴趣激发、课内的正确引导、课外的合理巩固无不和教师息息相关,本文旨在介绍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效融合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阅读教学必须牢牢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立足课本但又不囿于教材,决不割裂课内与课外的内在联系。杜绝课内外阅读各自为政的局面,努力做到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桥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广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内自然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引起学生对更深更广领域的兴趣,同时相关课外阅读又成为课内阅读的有机补充,这样内外兼修、相互融合,阅读才能持久。
  具体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教师的书香滋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含义远非传道、授业、解惑所能涵盖的。过去要求教师“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如今的信息时代则要求教师成为“自来水”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是读者,只有自己多读,比学生读得更多更广,才能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1、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2、师生共同阅读。老师若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就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有段时间,班上学生掀起“寓言热”,我也找来一些寓言作品,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共同话题,讨论很热烈。既增强了班级阅读气氛,又增进了师生情谊。
  教师腹中有了丰厚的专业底气,才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才有可能。
  二、课前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亲近名人,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课前,我总是会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与课文、作者或文本主人翁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前,我鼓励学生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走进这位远古伟人的世界。一幅幅孔子的画像、书签、简介、传记等成为学生搜集的对象。一位知识渊博、博学多才、影响深远的孔子形象映入眼帘,握于手间,同时也印在心上。上课伊始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材料,孔子的各方面资料以各种形式纷纷呈现于课堂。交流中,既相互补充了资源,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三、课内多元引领,激励阅读
  1、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動,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
  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去读这篇课文时,通过诸葛亮和周瑜的言行,就能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了。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对有些作品的理解,学生就可以无师自通,也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课内抓难点,课外深入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空白”和“难点”。那么,教者就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确定”和“空白”去拓展阅读;紧扣那些“难点”,去引领学生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遨游。就拿《两小儿辨日》这篇课文来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悟文本后,立刻抛出问题:作为远古时代的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能裁决吗?即刻打破了学生头脑中的平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激烈争论之后,我并没有给予他们过多解释,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有关太阳的知识或书籍去阅读。学生心中顷刻孕育出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自觉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解惑,明理,形成共识。
  三、课后交流讨论,延伸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是鸟儿没有了翅膀。”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的兴趣能够持续,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1、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完《争吵》后,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些情感教育书籍;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进行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只是局限在语文课本与课堂之中,不只是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现代语文资源之中,还应鼓励学生在世界优秀文学长河中徜徉、陶醉。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加以巩固
  班级中可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活动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摘抄展览会就是一个不错的活动。定期开展摘抄展览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美好感觉的重要方法。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好书推介会”“演讲比赛”“故事大王赛”等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从而达到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
  总之,课内阅读要教师组织引导,课外阅读同样需要教师有所作为:教师自身的影响,课前的激发兴趣,课内的正确引领,课外的合理巩固。只有课内课外有效融合,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快乐地在丰富而又多彩的精神世界里遨游,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风景无限。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育》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用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6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