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新的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历史教学需要处理好课堂中的双主地位,处理好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促进历史教学的长远进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思考
  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历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有着非常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了解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偏离历史教学的初衷,难以有效进行素质教育。
  一、传统历史教学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教师在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将学生的大脑作为储备知识的仓库,教师拼命的输出,学生被动的接受。一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认为上好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教学观念是“知识第一,考试万能”,割裂了历史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知识点教学法,圈点教学法,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教师讲解起来滔滔不绝,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展,培养出来的是机械性的人才。
  (二)学生角度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认为死记硬背是最佳的方法。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管理解不理解,背诵的越多越好。在学生看来,只有在学习数理化的时候,才需要理解与思维,历史学习不需要动脑筋,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历史属于副科,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误解。因此,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根本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抹杀了历史科学能力的价值与功能,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很大的阻碍。
  (三)考试角度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试,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成绩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形式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多半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教师埋头于研究考试考题,将完整的知识进行肢解,分割,让学生死记硬背,同时对学生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处理好历史教学三大任务的内在关系
  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思想教育,一是能力培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知识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智能是关键。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历史教学需要研究的主题。将学习效果比作果子的话,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比一伸手就摘到要好些。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仅仅注重知识教学、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变得呆板机械。因此,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偏差,以智能培养为核心,做到授之以渔。
  (二)尊重主体,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人的尊嚴。”从教学角度来讲,要尊重学生,保持师生之间的情感、知识上的交流,鼓励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敢于破旧、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思想的束缚,大胆的挑战传统观念。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教师讲的、书上写的、专家权威的话语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提出自己的观念,勇于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追根寻底、追求真理,将学生潜能释放出来。
  好奇与质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毫无疑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会学习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的洪仁干所著的《资政新篇》。教材关于其内容是这样介绍的:“主张同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干涉中国内政;”而数条史料中写道:“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徐其通告,但不得擅入旱地。”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自由通商,但是又为什么不得擅入旱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再例如讨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功过问题各执己见,教师不应该干涉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理由,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深度。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向那拉氏告密的事件,变法会失败吗?”。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最终学生讨论出结果: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与帝国主义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有的时候语言过于抽象,学生感觉到比较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意大利为什么没有马上参战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生动有趣的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大战性质,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例如,在学习“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这一节课的时候,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满江红这首音乐,这首词曲气势磅礴,具有比较强的感染力,生动的展现了岳飞的情怀与雄心壮志,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四)整合教学内容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容易将知识混淆。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相似性,还有很多需要学生大量记忆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症结。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理清思路,突出主题,抓住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历史知识逐渐的简单化、明确化。例如,抗日战争中的许多著名战役都让学生出现记忆混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理清思路。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忻口战役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这种将大型战役总结在一起,并且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记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浠.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南平师专学报,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6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