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主旋律,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产业转 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布局、办学模式等方面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离。基于此,需要贯通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对接现代产业发展,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创新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李海东(1979- ),男,河北迁安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7GGXJK111,课题主持人:李海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005-08
  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存在高度密切的协同联动关系,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技术服务和科研力量,产业经济则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场需求和成长空间。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更准确地界定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一直是职业教育与经济互动的热点话题。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①这一表述既表明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应当是同步发展的关系,也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的现实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职业教育需要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技术供给、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
  (一)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生产相对接的教育类型,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中的核心资源要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证明,深入了解生产、拥有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产业劳动者群体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②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作为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通常都有著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和健全的科学研究设施,学养深厚、技术精湛的专家群体和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实验基地为高新技术研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技术升级,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是否能够始终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是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职业教育本身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产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③第三,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劳动不仅仅需要从业者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从业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积极、热情、专注地投入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精益求精地完成生产任务。正因如此,“工匠精神”才成为现代制造业领域备受推崇的职业精神,并多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之中。要顺利完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劳动者。传播先进文化是职业教育承担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职业者群体“工匠精神”的培养高度依赖职业教育,可以说是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精神支撑。
  (二)产业转型升级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内涵与使命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生产的教育,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变迁是职业教育内涵与使命革新的原动力。”④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出现之前,职业教育便以学徒制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当中了。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形态,让职业教育彻底从家庭和行会中解脱出来,发展为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并逐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21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蔚然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突破带动着众多产业加速变革与创新,再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基础,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内涵与使命。第一,产业转型升级赋予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内涵。以知识、技术为导向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重构了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并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劳动走向“软化”——生产实践中需要投入的体力劳动和资源要素减少,需要投入的脑力劳动和知识技术增加,共同造成产业发展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依赖日益加深。在这样的产业变革形势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要懂得生产制造,又需要了解商务知识,还需要精通制造技术、熟悉服务流程,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赋予职业教育培育社会创新能力的新使命。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中,创新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要素,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产业主体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直接面向产业生产的教育类型,面对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必须承担起培育社会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做好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未来的产业技术人才超前的创新意识和实用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职业培训的始终,持续提升产业劳动者们的创新素养。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核心是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⑤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将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还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引擎。
  第一,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格局和形态,要求职业学校变革专业结构布局和专业建设形式。“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对接产业办专业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一方面是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创设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格局,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产业群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是随着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社会经济系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增强灵活性,针对产业发展的动态及时优化专业结构,以更好地支撑产业经济发展。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了职业教育的供给和服务面向,要求职业教育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体系结构。现代产业的发展形态与产业主体之间的竞争形式已经脱离了原子化、分散化的状态,日益呈现出融合化、集群化的趋势,国家战略和国家力量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创新型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正是国家政策回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产物。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一地一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而必须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来部署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建立起更加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
  三、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職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之间是高度密切的协同联动关系,从理论逻辑上来讲,职业教育供给理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和适应。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与产业生产实践的联系不足,导致新时期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匹配
  “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未来趋势高度对接是职业教育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目标。”⑦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层次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对人力资源结构的需求,凸显了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首先,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匹配。从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现在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推动我国经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现代化迈进。在工业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征,教育层次以本科、硕士为主。但在我国,根据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人力资源市场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倍率平均达到1.8倍以上,而该类人才在求职者总数中的占比仅为3%~5%。”⑧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结构很不合理,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知识和技能层次较低的初级工数量过多,与当前我国产业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转型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安排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不匹配。现代化的产业生产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做好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也要做好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⑨。然而,当前我国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学制通常不超过三年,两年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一年的实习实训根本不足以培养出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自然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上,忽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塑性较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市场需求相背离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日益贴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但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背离的矛盾仍未化解,导致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供给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的要求。首先,专业供给侧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侧不匹配。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切实立足教学条件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在论证专业规划与布局之前,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行业、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务实细致地梳理研究学校的专业教育基础。但在实践中,很多地区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忽视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贪多求全、盲目跟风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有的学校为了彰显所谓的“办学实力”,以“大干快上”的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超出自身教学实际,不顾市场需求增设大量专业,不仅导致学校的专业供给质量大幅下滑,还造成专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有的学校则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务实精神,在专业规划上“拍脑袋”决策,不顾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供给侧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侧失衡。其次,专业供给端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端脱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长期疏离的情况得到很大改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方向大体趋同,但由于产业、行业发展动态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之间始终存在时间落差,客观上造成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难以及时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刚性,很多职业学校尚未建立起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老旧专业的淘汰工作滞后,新兴专业的增设不及时,造成“问题”专业大量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供给侧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侧的脱节”⑩。   (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空间迁移错位
  产业升级与产业迁移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般紧密联系、相伴始终。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产业迁移不断发生。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同样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在不同地域间的持续迁移。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迁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产业迁移则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必须直面产业转移的大势,优化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更好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布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迁移存在较为明显的错位,职业教育区域供给还难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要。一方面,职业教育区域布局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迁移错位。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中西部地区要依托“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11。承接产业转移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培养规格的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然远低于东部地区。在学校数量、教学条件、师资质量、生源状况等诸多方面,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这显然不利于产业转移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区域布局与城乡之间产业迁移错位。随着全国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以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为特征的“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客观上要求城市地区的非核心产业向周边地区的城镇、乡村迁移。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向城市倾斜,职业教育资源普遍向城市聚集,导致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严重落后于现代产业发展步伐,显著制约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迁移。
  (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與产业转型升级下产教融合的要求不契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2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关系越发紧密,客观上要求产业与教育融合、企业与学校合作,以整合全社会的科研力量、技术力量、知识力量,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我国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的根本原因和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动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尽管国家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产教融合要求还不甚契合。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多元办学格局尚未形成。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都需要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与教育过程中来,形成开放性、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教育资源。”13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与职业教育办学制度的僵化并存,行业组织、企业等产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产教融合难以走向深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层次低、范围窄。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化、碎片化的层次上,往往只局限于短期的教育培训项目上,既无法充分整合双方主体的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也没有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产教融合徒有其表,难以真正起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四、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方向与出路
  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在此局面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既十分紧迫,又面临重大挑战。职业教育要面向产业转型的需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推动:
  (一)贯通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对接现代产业发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基础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需要。基于此,学术界将人才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前者致力于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以及客观规律,后者致力于利用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从事的工作理论上可以划分为单向转化的四个环节: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工程设计→技术和工艺→产品及服务。每一个环节中所需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类型是不同的,由此便产生了研究型、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四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四类人才在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承担的使命各不相同,分别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负责培养。当前职业教育供给的层次结构之所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职业教育建设中没有形成纵向贯通、结构合理的层次体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总体偏低。因此,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把优化职业教育层次体系摆在首位。第一,加快增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结构”14。现阶段我国高职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范围较小,尚未建立起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这导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和空间,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持续成长。因此,必须在制度层面支持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与衔接。第二,改革职业教育学制,延长学校教育年限,完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现行学制已经应用多年,进入21世纪后,知识和信息都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状态,传统的学制已经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学生掌握现代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的要求,有必要改革职业教育学制,适当延长中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学校教育年限,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   (二)强化专业精准供给,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供给存在与产业链、创新链脱节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各职业学校首先必须转变专业建设思维,在学科专业布局规划过程中牢牢遵循“依托产业办专业”的根本原则,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根据创新链打造学科专业链,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与专业链的相互融合,让职业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充分适应并逐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各类职业学校要采取措施,综合施策,持续强化专业精准供给。第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着力加强优势专业群建设。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现代产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顺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着力加强优势专业群建设。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密切跟踪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动态,立足于区域支柱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应规划建设相应的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单位规划专业建设方向以及计划;另一方面,要创新专业管理模式,根据优势专业群建设发展要求组建教学研究室、进行资源配置以及课程开发。第二,创新专业治理模式,形成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科专业布局规划机制。要强化职业教育专业的精准供给,就必须创新专业治理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引入更多市场化元素”15。行业组织、企业是产业经济主体,拥有了解市场需求、掌握产业动态的信息优势,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规划布局,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贴合,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第三,建立专业增设与淘汰的动态调节机制。专业管理缺乏灵活性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要强化职业教育专业的精准供给,就必须尽快建立专业增设与淘汰动态调节机制。职业学校要狠下决心,坚决消减低端无效专业供给,压缩同质化专业,淘汰老旧过时专业,调整劣势专业;同时,还要锐意进取,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和发展与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专业,通过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工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完成好服务产业转移的重大使命
  产业转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结合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优化调整自身的区域布局,确保职业教育既能够服务好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也能够服务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第一,各地区要根据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移态势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产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要注重增强中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中西部地区是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期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较为薄弱,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资金、资源的筹措力度,完善机制,拓宽渠道,为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推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的内在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资金资源,搭建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之中,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通过补偿性机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第三,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加持”下,跨区域、全国性的市场正在形成,区域间产业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这种新变化,职业教育也必须加强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和统筹规划力度,完善东部支援西部、城市带动农村的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项目的运作。”16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推动合作范围从小区域升级到大区域,推动合作面向从点对点、单一工作面向多点、多面进化,致力于形成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流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培育、管理水平提升等深层次、全方位办学合作的新格局。
  (四)创新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是重要内容,而深化产教融合又以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为目标,由此创新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就成为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结果。现阶段,建设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需要从三方面发力:第一,健全多元主体联合办学、共同治理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尽管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程度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来讲,多元主体联合办学、共同治理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仍未形成。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要进一步深化体制端改革,破除多元主体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深入参与甚至直接创办职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与共治体系。第二,完善职业教育多种所有制办学形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和影响都比较低,不利于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各级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探索,适时建立职业教育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混合所有制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新机制,丰富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第三,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来源。“职业教育是典型的高成本教育”17,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条件下,仅仅依靠单一性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是远远不能满足全面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办学资金需求的。因此,必须大力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来源,不断夯实职业教育辦学的物质基础。国家和政府要着力构建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投资回报率,引导和鼓励产业资本、民营资本、私人资本、国外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办学,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聚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总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对于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中低端人才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产业链变革的需求。为此,要动态地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资源布局等,以职业教育供给端匹配产业转型需求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推进。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充分运用供给侧的思维深化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支点,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度,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保障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的精准供给、高效供给,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同步转型升级。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②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18):19.
  ③苏丽锋.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3.
  ④李薪茹,韩永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及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48.
  ⑤周建松.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0(10):8.
  ⑥谢西金,杜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7(4):65.
  ⑦殷宝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68.
  ⑧胡重庆.供给侧改革下职业教育要素配置的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6):249.
  ⑨熊花,黄弘.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16(10):66.
  ⑩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8.
  1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Z].2010-08-31.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號)[Z].2017-12-05.
  13汪锋.趋利共赢: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动力的生成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20.
  14董显辉.产业结构升级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65.
  15张金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适切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1):62.
  16翟帆.多力并举,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N].中国教育报,2013-08-27.
  17高明,高红梅.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7(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