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元代救荒植物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元代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朝代之一,水、旱、蝗、震等灾害无所不有且频繁发生。在频发的灾害中出现了很多救荒植物,但是学术界对于元代灾荒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救荒植物研究方面。《元代救荒植物考》以《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材料为主要依托,发现除却以粟、稻、麦、豆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之外,有明确救荒记载的植物22种,以古农书的划分方式将其分为谷属、蓏属、蔬属、果属、竹木、草属六大类,对其生长习性、可食性、食用价值以及部分植物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分类考释。《元代救荒植物考》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对国家农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元代 救荒植物 生长习性 食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47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11-12
  Research on the Famine Relief Plants in Yuan Dynasty
  Zhang Fubing, Shao Kan
  Abstract Yuan Dynasty was one of the dynasties with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Floods, droughts, locusts plagues, earthquakes, etc. are omnipresent and frequent. In the frequent disasters, there were a lot of famine relief plant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famines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research on famine relief plants. Based on materials such as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Agricultural Book of Wang Zhen, Nong Sang Ji Yao, and Nong Sang Yi Shi Cuo Yao, the paper finds that in Yuan Dynasty,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grain crops like millet, rice, wheat and beans, there are 22 kinds of plants that are clearly recorded for famine relief.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way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they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cereal, melon, vegetable, fruit, bamboo and grass. Their growth habits, edibility, edible value, and commercial and medical value in some plants are classified and explained.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olicy, the paper is of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ecurity,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 Yuan Dynasty; famine relief plant; growth habit; edible value
   元代災患频发,据统计表明,相较于前朝而言,其灾患发生频率为历朝之最。灾患的发生对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加剧,元代粮食安全问题尤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鲜明的总量保证——流通保证——质量保证、食物偏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阶段。简言之,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吃好、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所以粮食安全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食品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在元代频发的灾患中,除却以粟、稻、麦为主的传统农作物,一些救荒植物对灾民解决自身饥馑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更是对当代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就对这些救荒植物进行考证。
   一、材料和方法
   本文以《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材料为主要依托发现除却以粟、稻、麦、豆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之外,有明确救荒记载的植物22种。而我国的本草学在研究上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就为元代救荒植物的考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采取文献考据的方法,以《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为依托,综合历代本草记载,对照现代植物志对其进行考释。
   二、考释结果和讨论
   本文以古农书对植物的分类为主要分类方式,对上述救荒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其所具有的利用价值做出分类考释。
   1.谷属。
   (1)稗子。稗子又名鸡爪、鹅掌、扁扁草、糁子,和稻属同科草本植物。《农政全书》:“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1]242《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稗处处野生,最能乱苗。”[2]172由此可见,稗子虽然对庄稼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其可耐水、旱,具有极强的生长适应性。《农政全书》:“稗秆一亩,可当稻秆二亩,其价亦当一石,亦如耕种三遍,即三重著子。”[3]242更是指出了稗子高产、价廉的特性。而《救荒本草》中:“采子捣米煮粥食,蒸食尤佳,或磨作面食皆可。”[4]116则对稗子的可食性以及食用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2)胡麻。《元史·顺帝本纪五》:“李二号芝麻李,是与其党烧香聚众而反。”[5]892而“芝麻李者,邳州人也。值岁饥,其家唯有芝麻一仓,尽以赈人,故得此名。”[6]这两条记载,在指出“芝麻李”名字由来的同时,更是说明了芝麻曾以救荒植物的角色在元朝出现过。芝麻又名脂麻、藤弘、胡麻。《王祯农书》:“胡麻宜白地种。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三日一打,四五遍乃近耳。”[7]91《农政全书》:“种胡麻,每科相去一尺为法。”[8]247上述记载对芝麻耕作和采撷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和描述,芝麻的生长则更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支持。《王祯农书》中:“其色紫黑,取油亦多。可以煎烹,可以燃点,又可以为饭。”[9]91则对胡麻的可食性做了一定的描述,更是指出了胡麻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油料作物。
   2.蓏属
   (1)芋。芋又名土芝、莒、蹲鸱。《齐民要术》中:“芋种宜软白沙地,近水为善。”[10]169介绍了芋性喜湿润、不耐旱、种植适宜软白沙土的特性。《氾胜之书》:“区方深三尺。下实豆萁,尺有五寸。以粪着萁土,深如其萁……若种艺有法,培壅及时,无不获利。以之度凶年,济饥馑,助谷食之不及。”[11]164在对两种种芋的方法做对比的同时,并指出了有利的方法以及芋在遭遇灾患之时所具有的积极性。《王祯农书》:“宜蒸食,亦中为羹臛,东坡所谓玉糁羹者此也。”[12]100则对芋的可食性和主流使用方法做出了描述。
   (2)蔓菁。蔓菁又名葑、须、 、蕘、蕪菁、薞蕪,蔓菁还有水蔓菁、山蔓菁以及野蔓菁之分。《农桑衣食撮要》关于蔓菁的记载在《六月》之中,《王祯农书》亦载:“七月初种之”、“九月末收叶,仍留根取子。十月中犁粗畤,拾取耕出者”[13]101。可见此处蔓菁播种时间为6—7月,果期为9—10月,这更是符合了水蔓菁的播种时间及果期,所以《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中所提到的蔓菁为水蔓菁。水蔓菁则又名地肤子,《救荒本草》:“味甜,救饥采苗叶煠熟,油盐调食。治病,今人亦将其子作地肤子用。”[14]40《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亦载:“干而蒸食,既甜且美。”[15]249则对水蔓菁的可食性、使用方法做出了说明,还指出了水蔓菁的药用价值。《齐民要术》中:“漫散而劳,种不用湿。”[16]184说明了水蔓菁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农政全书》:“惟蔓菁与萝卜可广种,成功速而为利倍。”[17]283更是指出了水蔓菁较强的生长适应性、较短的生长周期和相当之高的产量。
   (3)萝卜。萝卜又名葖、芦菔、莱菔、雹葖、土酥、夏生、破土锥。《齐民要术》:“种芦菔法与蔓菁相同。”[18]184而上文已做叙述蔓菁的耕作模式为粗放型,所以萝卜的耕作模式亦为粗放型,利于耕种。在此粗放型的耕作模式之下,“惟蔓菁与萝卜可广种,成功速而为利倍”[19]283,萝卜又具有较短的生长周期、极强的生长适应性以及较高的产量。《农政全书》:“芦菔,南方所通美者。生熟皆可食,淹藏腊豉,以助时馔。”[20]183更是说明了其很强的生长适应性以及多样的食用方法。但是《农政全书》亦载:“萝卜克气耗血,不如蔓菁十倍。”[21]183则说明萝卜不宜多食,多食则有害人体健康。
   (4)莲。莲又名荷、荷花、莲花、芙蕖、鞭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水芙蓉。《元史·食货志一》载:“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22]2255《救荒本草》亦载:“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23]226这两则材料在说明莲性喜水,多生长于池塘、浅湖泊及稻田中的特点的同时,还表明了其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而《救荒本草》中:“救饥采藕炸,熟食、生食皆可。莲子蒸食或生食亦可……加粟煮饭食皆可。”[24]226则对其果实、根的食用方法做出了详细描述,充分说明了莲的可食性。《王祯农书》:“藕止渴散血。”[25]106更是指明了莲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5)芡。芡又名鸡头、雁头、鸿头、鸡雍、卯蔆、雁喙。《元史·食货志一》:“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26]2255《救荒本草》:“出雷泽,今处处有之,生泽中。”[27]227《王祯农书》:“散著池塘,自生。”[28]169上述材料则对芡喜温湿环境,生长适应性强的特性加以论证。《救荒本草》中:“救饥采嫩根茎炸食,果熟……难消化。生食,动风冷气与小儿,食不能长大,故驻年耳。”[29]227不仅对芡根、茎、果的可食性及多样的使用方法做出说明,更是指出了多食芡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小孩而言。
   (6)菱。菱又名芰、薢茩、水栗、沙角、厥攗。《元史·食货志一》载:“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30]2255《齐民要术》:“菱湖泺处则有之。”[31]460《救荒本草》亦载:“菱处处有之,水中拖蔓生。”[32]217充分体现了菱性喜水,多种于池塘、沼泽等地以及生长适应性强的特点。《王祯农书》:“生食性冷,煮食为佳。蒸作粉,蜜和食之,尤美。江淮及山东,曝其食以为米。”[33]169在对其食用性和食用方法做出描述的同时,更是指出菱在江淮及山东一带特定时期曾被作为粮食作物。
   (7)葛。葛既葛根又名鹿藿、黄斤、鸡齐根。《救荒本草》:“葛根生汶川山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34]143对其生长区域做了确切的说明,但是也凸显出其生长对气候要求不高,生长适应性较强的特点。《救荒本草》:“救饥掘其根入土深者,水浸洗之蒸食之,或以水中揉出粉澄,滤成块,蒸熟皆可食。及采花晒干炸食亦可。”[35]143《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葛根人皆蒸食之……取葛根为屑,疗金创、断血为要药。亦疗疟及疮,至良。”[36]568在明確葛食用价值及其多样食用方法的同时,更是指出了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3.蔬属
   (1)芹。芹又名水英、水芹、楚葵。《王祯农书》:“濒于水者,有鱼、鳖、虾、蟹、蛤、螺、芹、藻之饶。”[37]123《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水芹寒,无毒,生南海池泽。”[38]223指出水芹性喜水,耐寒,多生长于河川、池塘与沟渠之中。《救荒本草》:“水芹发英时采之,炸熟食。芹有两种,荻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茎叶,并堪食。又有渣芹,可为生菜食之。”[39]236则对不同品种的水芹的食用性、食用部位和方法做出了详尽说明。    (2)苜蓿。苜蓿又名怀风、木粟、牧宿、光风草、连枝草、塞鼻力迦。《齐民要术》:“一年则三刈,留子者则一刈则止。长生,种者一劳永逸。”[40]2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41]252在对其生长地域和耕作习性做出描述的同时,也凸显了其耐干旱、耐冷熱、产量高的特点。《救荒本草》:“救饥,苗叶嫩时采取炸食,江南人不甚食,多食利大小肠。”[42]23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43]252均对苜蓿可食性及食用方法做出了说明,还指出了多食苜蓿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蕨。蕨又名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生山间”“江西、鈆山运至两浙”“今野人今岁焚山,则来岁蕨菜繁生。”[44]248从其生长地域、生长地形区来以及生长情况来看,蕨多野生于林间、山野之中,具有极强的生长适应性。《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今永康道江居民以醋腌而食之,”“先洗蕨肥著器中,蕨一行,盐一行薄粥沃之,”“小儿食之,脚弱不行,”“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45]248虽然对蕨的食用价值和食用方法做了一定的说明,但是其食之害多于利,故其食用价值一般。
   4.果属。
   (1)杏。杏又名甜梅。《救荒本草》:“生晋山谷,今处处有之。”[46]221《农政全书》:“种杏宜近人家……以通水,旱则浇灌,遇有霜雪,则烧烟树下,以护花包。”[47]313对杏生长适应性强、深根性、喜光、耐旱及抗寒的生长习性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救荒本草》:“救饥采叶炸熟食,以水浸渍作成黄色,换水淘净。其杏黄熟时,摘取食,不可多食,令人发热及伤筋骨。”[48]221《农政全书》:“生杏,可晒脯作干果食之。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炒食。”[49]313不仅体现了杏的可食性和多样的食用方式,还指出杏不宜多食,多食将不利于人体健康。杏在灾患之年的救荒不只是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可食性上,《农政全书》:“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具一器谷,便得一器杏。”[50]313则指出杏在灾患之年,一定程度起到了“以物易物”的作用,体现了其商品经济价值。
   (2)梅。梅又名 、柟(通“楠”)、英梅、雀梅。《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51]831《农政全书》:“若移大树,则去其枝梢,大其根盘,沃以沟泥,无不活着。”[52]311可见梅具有极强的生长适应性。从其分布地域来看,梅喜好温暖的气候条件;从其分布地形区和种植方式来看,梅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丘陵山坡地最适宜栽培。《农政全书》:“其实酢,曝干为脯。”[53]311《齐民要术》:“梅实采半黄者,笼盛于突上,熏干着乌梅……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夏月可调水饮。”[54]279对梅的可食性和多样的食用方法做出了阐述。《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其生实酸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55]831更是指出梅不宜多食,多食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3)栗。《齐民要术》:“栗,种而不栽。栽者虽生,寻死矣……常需草裹,不裹则死。”[56]292在对栗的种植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做出详尽叙述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喜光(光照不足会引起枝条枯死或不结果)、忌积水以及耐寒性不高的生长习性。《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惟濮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者悉不及也”“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57]840在明确栗可食性的同时,还指出栗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榛。《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渔阳、辽、代、上党皆饶。”[58]937从其种植区域不难看出,榛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和较强的生长适应性。《王祯农书》:“辽东榛子,军行食乏当粮。”[59]136《农政全书》:“栽种,与栗同。其枝茎,生樵爇烛,明而无烟。”[60]316在对榛子的可食性及其食用价值做出说明的同时,更是对榛子的其他功用做出了论述。
   5.竹木
   (1)竹。《王祯农书》:“种竹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立即死),黄白土为良。”[61]148对竹的生长环境做出了说明:其喜背风向阳、潮湿的生长环境,更是需要深厚肥沃土质,以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为佳。《齐民要术》:“二月,食淡竹荀;四月、五月,食苦竹荀。蒸、煮、炰、酢任人所好。”[62]359在说明竹可食性的同时,还对竹多样的食用方法进行阐述。
   (2)榆。榆又名零榆,即榆钱树。《救荒本草》:“榆皮生颍川山谷,秦州今处处有之。”[63]196《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砍后复生,不劳耕种,所谓一劳永逸。能种一顷……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64]1049上述材料在明确其生长地域和粗放型耕作方式的同时,更是说明了其极强的生长适应性和较强的抗灾能力。《救荒本草》:“救饥采肥嫩榆叶,炸熟水浸淘,油盐调食。”[65]196《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剥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66]1049不仅说明了榆的可食性,还对榆的可食部分和食用方法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榆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榆皮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久服轻身。”[67]1049则对其药用价值做出了说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五年之后,便堪作椽,不梜者即可砍卖。”[68]1049更是说明了榆在具有可食性、药用价值的同时,在特定时间段上还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3)苇。苇又名荻、蒹葭、芦苇。《元史·食货志一》:“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69]2256《王祯农书》:“四月苗高尺许,选取好苇,连根载成……名山大川不封,盖欲与民同利也。”[70]156在对苇的种植做出详尽规划的同时,也表明了苇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旱生长习性和生长适应性强的特点。《救荒本草》:“救饥采饥嫩笋,炸熟油盐调食。其根甘甜,亦可生咂食之。”[71]142对苇的可食性和食用方法做出了描述。    (4)橡。橡又名棫、柞、栎、栩、杼、槲、柞栎、木蓼、栩杼、木莲、山拓。《齐民要术》:“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斫去寻生,料理还复”“一定不移”[72]350。指出橡不宜移栽、喜生长于山岭之地的特点。《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饑。”[73]1201可以看出橡不仅具有可食性,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齐民要术》:“十年,中椽,可杂用(一根值二十文)。二十岁,中屋槫,一根值百钱。”[74]350更是表明了橡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6.草属。
   (1)蒲。蒲分为菖蒲和香蒲两类。菖蒲又名尧韭、昌阳。香蒲又名雎、醮、莞、茝、白芷、芙蓠、苻蓠。《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生水次,失水则枯”,《元史·食货志一》载:“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75]2255对菖蒲性喜水忌干旱,多生长于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的生长习性给予了详尽的介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主风寒湿痹……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76]713在对菖蒲的可食性、药用价值做出说明的同时,更是指出了常食菖蒲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生南海池泽”,《元史·食货志一》载:“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77]2255对其性喜水,多生长于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的生长习性做出了充分说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春初生,用白为葅,亦堪蒸食。”[78]713对香蒲的食用性和食用方法做出了确切的说明。
   (2)蒟蒻。蒟蒻即魔芋。又名鬼头、鬼芋、蛇芋。《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续随子生蜀郡,及处处有之。今南中多有,北土差少”,“关中人亦种之,宜树阴下,掘坑积粪。”[79]803从生长地域和种植方式上说明了蒟蒻性喜荫蔽、湿润、温暖、疏松环境,对土壤肥力需求较高,其生长适应性不高。《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实入药,采无时,下水最速,然有毒损人,不可过多。”[80]803对蒟蒻的可食用性和药用价值做出了说明,但其食用价值的高低还有待商榷。
   《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之中有明确救荒记载的植物22种,考释之后将其以古农书的分类方式分为六大类。根据考释发现,在灾患之年,救荒植物不仅只具有果腹充饥的作用,有的植物更是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比如:橡、榆、杏等),还有的植物则具备了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蒟蒻、葛、莲等)。根据考释还发现,救荒植物的食用性具有不确定性,如:菖蒲、栗、苜蓿等,其食之对人体健康有益,则食用性较高;而再如:蒟蒻、蕨、梅等,其具有一定的可食性,但是多食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副作用,则其食用性较低。
   救荒植物在灾患之年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对待救荒植物上,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元代救荒植物不仅仅存在于灾民自救过程当中,至元四年所颁的农桑之制一十四条中“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鹅鸭之数,及中莳莲藕、菱角、鸡头、蒲苇等,以助衣食”[1]2255和至元十三年“每逢饥年所在州郡山林、河泊出产,除巨木、花果外,蝦鱼、菱芡、柴薪等物,权免征税,许令贫民从便采取,货卖贩济。”[81]92更是将救荒植物的种植纳入了国家政策范畴,进行宏观调控,这对于元代的粮食安全和赈灾救荒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于当下粮食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
  注释
  ①《中国救荒史》统计:两周876年,灾害发生89次;嬴秦两汉440年灾患达375次之多;魏晋南北朝200年中,遇灾患204次;隋祚29年,灾患22次;唐享国289年,受灾493次;五代十国前后54年,灾患发生51次;两宋前后487年,受灾874次;元享祚163年,受灾达513次.
  参考文献
  [1] [3] [8] [17] [20] [21] [47] [49] [50] [52] [53] [60]徐光启原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15] [36] [38] [41] [43] [44] [45] [51] [55] [57] [58] [64] [66] [67] [68] [73] [76] [78] [79] [80]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 [14] [23] [24] [27] [29] [32] [34] [35] [39] [42] [46] [48] [63] [65] [71]朱橚原著,倪根金、张翠君校注.救荒本草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22] [26] [30] [69] [75] [77]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任崇岳.元末农民起义芝麻李下落考[J].齐鲁学刊,1982(5):45—47.
  [7] [9] [12] [13] [25] [28] [33] [37] [59] [61] [70]王祯原著,王毓瑚校释.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0] [16] [18] [19] [31] [40] [54] [56] [62] [72] [74]贾思勰原著,缪啟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1]氾胜之原著,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1]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