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教育界开始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素养的集合,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良好社会属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因此,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和实践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阅读积累;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当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即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没有离开语言的审美,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
一、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教学策略一:情感注入式
在阅读教学中要更多地唤起孩子的心灵体验,要善于引领孩子用心体验、用情去学习,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意境、聆听声音,读懂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情感,进而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力,激活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深度解读文本,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老汉不徇私情、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上课老师就播放洪水泛滥成灾的视频,在声像效果的作用下,学生情绪有点紧张,很快融入了学习氛围;接着让他们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赛读、小组读、全班齐读,从朗读中可以感受到灾难已然来到学生面前,从中学生感悟到环境描写的魅力。接着发问“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课文是怎样描写村民的?”学生读文品句,入情、入境,深切地感受到村民的恐慌和求生的欲望。接下来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就能深刻地体会灾难面前老汉的可贵品质,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生命观。上完课文畅谈收获时,有的学生说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品质,有的说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以后写作要适时运用。
2.教学策略二:自主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样的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课堂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形成认知,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深度或浅度不同层次的学习,以满足学习需求。这种策略使教学的研究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分为“辉煌”和“毁灭”两大板块,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电脑室上课时,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自主思考,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主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图片,浏览资料、查找信息,自主选择个别化或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三:朗读体验式
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读中悟、悟中读这样复杂的思维活动感悟文本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语言的积累,实现信息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上《陶罐和铁罐》时,老师让学生分别找出陶罐和铁罐的话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的学生读出铁罐尖酸刻薄的语气,有的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有的读出陶罐的谦虚,有的读出陶罐的宽容……当中不乏有争议的声音,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反复读、挑战读,读出对文中角色的理解,借助朗读赋予了文本鲜活的生命力,培养了自身的语言感受力。
二、重视阅读积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潜移默化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应引领学生博览群书,通过阅读了解世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逐渐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想。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1.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学生不是源于自身的阅读兴趣,而是认为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试问这样枯燥的阅读能有多大收效?能持之以恒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让学生阅读应从培养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动力。
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呢?方法很多,比如,设置班级共享图书角,书籍每个月更新一次,并为每个学生设立一张阅读记录卡,卡上记录学生的阅读书籍和阅读量,每学月进行一次“阅读之星”的评比,并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利用下午的午写时间开设午间15分钟阅读,每周把一节语文课固定为“阅读课”,每节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由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阅读趣事或收获。每次阅读时间,老师捧起书本和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这样书香四溢的环境,耳濡目染,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会慢慢爱上阅读。
当然,激发阅读兴趣还要从学生阅读的书籍入手,低年级段可以推荐图文并茂的经典绘本,中年级段可以推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儿童文学,高年级段可以推荐知识丰富的科普书籍。书中或是有趣的故事,或是离奇的经历,或是新奇的全新世界,学生读来定会兴趣盎然。
2.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近几年提倡海量阅读,可见阅读量很重要,但切忌囫囵吞枣,如果能讲究读书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老师要引领学生去探索、去学习科学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更有效率。比如,第一种,精读法,经典名作是优秀作家独具匠心的作品,需仔细品读,一字一句细细读来,遇到不懂的字词翻查字典,遇到精彩片段可美美诵读,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第二种,批注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划出优美的词句,在理解深刻的文段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遇到不懂的可以记下自己的问题,读完全文可回过头对自己的批注再梳理一番;第三种,快读法,有些书籍篇幅较长,知识性强,书中大多是叙述性的文字,阅读时可用此法,先对全书浏览一遍,对重要的知识点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阅读粗中有细,省时高效。
三、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1. 诵读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精髓,其高情远致、朴素纯粹的文化价值应流淌在国人的血液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文化,幼小的心灵将会得到长久而深远的润泽。
我们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系列读本——“朝读晚诵”引进课堂,这套读本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为六个年级,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唐诗宋词,六年级:孟子。老师引领孩子们学习这套读本,通过诵读和积累让孩子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增长人文智慧,提升人文精神,打好做人的底色,朝有所读,暮有所获,日积月累,学必有成。
2.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蕴藏着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教学时教师应透彻理解教材,深挖教材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内容,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如《赵州桥》和《长城》这类课文,如果只是引领学生从建筑物的特点、结构去学习课文,显然没有抓住文章的“魂”。赵州桥历经1300年,经受风雨的洗礼、洪水的冲击仍安然无恙,体现其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长城年代久远,那样落后的建筑条件却能修出万里长城,彰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些建筑物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学时应通过引领学生品读课文,进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勇于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J].教育导刊,2004(1).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