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两边难以平衡的问题。要平衡“教”“学”关系,就要在实践教学中,做好“语”“文”并行,摒弃功利心,正确引领学生去感受真正的语文之美,感悟真正的文学底蕴,回归语文的本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坚持语文的本色,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文学底蕴
  现行制度下,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都将考试视为重中之重。而笔者认为,考试是一种功利性较强且片面的学习检测手段,长期以此作为唯一教学目标,易使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结果而忽视隐性结果的获得。诚然,当今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开始提倡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身为语文的科任老师,要使“教”“学”兼顾,即既要保证自己所教无保留够正确,也要使学生所学有效果够灵活,便要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语”“文”并行。
  何谓“语”“文”并行?就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语言之美,人情之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领悟文学之妙,人文之蕴。要做到如此,我们就要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接近,一层一层解读,摒弃只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之心。因为,语文真正的奥妙,绝不会藏在一张张没有感情的语文试卷上,更不会潜在那一道道刻板的答题技巧中。所以,身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和学生一起享受真正的“语”“文”学习。
  一、在朗诵中,体会“语”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朗诵是必然少不了的部分。朗诵,即有情地朗读,是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融阅、读、思于一身,结合肢体多个感官,使学生通过眼睛所阅,将自己所理解的作者欲抒发的情感由大脑传至口腔,最后再通过口腔传达出来。
  朗诵,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用语的巧妙,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朗诵,有利于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针对一些情感表达浓厚又直接的课文教学中,朗诵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组织学习《明天更辉煌》这首诗歌中,所谓的抄抄写写,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深层体会作者内心对香港对祖国深挚感情的,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有感情地朗诵,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那一层层的思念与逐渐浓厚的爱恋。要去理解此类诗歌此类文章,根本无需强迫学生用笔记下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只需组织学生以朗诵代替默读,以诵读体验代替当堂题训,这样他们便有了自己的答案,届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那作者的感情就不难领悟了。如此一来,心之所得,得出的语言之美,人情之至,也就自然而然地镌刻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二、在文学中,领悟“文”
  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说过:“文学——其实一向是教育的伙伴;文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一向是平行的。”由此可见,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真正的文学素养。教授课文时,只讲授或只重点讲授相关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一篇篇寓意深刻、文字精妙、情感优美的文章,在他们口中,化作了遣词造句、段意主旨的训练工具,更有甚者将作者的本意都歪曲了。本该进行情感认知、文学鉴赏的美文,被分解成了一道道巩固强化的阅读题,许多学生根据答题模板毫无灵魂地写着“标准”答案,高分的背后却是对文学鉴赏的一无所知。这,无疑是悲哀的,更是我们值得反思的。
  在现行的人教版、S版等各种版本中,据统计,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可见编者对文学教学是多么的注重。而文学之美之真,就在冰心奶奶的一篇篇表达对童真、母爱、自然赞美的诗歌中,就在《少年闰土》的纯真质朴中,就在《爬山》浓厚的父爱中……而让这些化作没有感情的题海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由此,我们有义务保留好它原来最真实最美丽的模样,让学生在其中好好品鉴这文学之美,领悟“文”之奥妙。
  三、在人文中,走近“语”“文”
  人文,在百度上的释义就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及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也曾这样解释:“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而,它与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密不可分的。在人文中,走近“语”“文”,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恰恰是我们教导语文最崇高的目的。
  那么,人文之美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呢?其实,在语文课本上课本外,它都无处不在。要培养好学生真正的人文素养,就不能只停留在课文本身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真正想给世人的启示,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去回味,才能让学生内心充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也仅有如此,学生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才能钦佩那“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不屈,才能领悟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的伟大……
  然而,人文之美,还不仅仅存在于课文之中。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走进语文,课本外的在生活中的学习所得亦不可忽视。课堂上的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课后自然就有了一颗通透的心灵与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人文之美。这些課中课外的人文之美,积攒在学生的内心,它或可化作写作时涓涓细流的文字,美妙清新;或可化作平时的一个又一个举手投足间所体现的道德修养中,令学生受益匪浅。
  假设把语文比作一朵开得正艳的鲜花,那么人文便是其中的花蕊。只有摒弃功利杂念,耐心细细品味语文这朵鲜艳之花的美,才能发现花蕊的魅力,才能让花蕊的芬芳沁透我们的心脾,与此同时,才能在体会人文中,走近“语”“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要把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又要让学生尽他们所学的吸收良好,做到“教”“学”兼顾。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语”“文”并行。
  综上所述,只要教导学生在有声朗诵中、在鉴赏文学中、在领悟人文中,走近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又何愁其“语”“文”并蒂之花不鲜艳呢?!
  参考文献:
  [1]黄莉.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读写算,2012,11(8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