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式”小学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任务。“家校合力”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不少学校构建起对学生的家校评价机制,虽调动了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但往往是以“一套标准”评价“一班学生”,甚至是“一校学生”,评价体系依然未能体现对不同学生素质差异性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构建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家校协同评价机制,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小学; 双向互动式;家校协同;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协同”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正逐渐被学校、家长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纷纷参与到学生评价系统中来,从理论意义、实际效果上分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的协调互补作用无可厚非,但以往“单向式评价机制”的过分规范化、标准化,对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制约性也日益凸显。
一、以往“单向式评价机制”的制约性
随着学生评价系统向学生家庭的不断延伸,家庭评价内容正逐渐被量化,以往“单向式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所谓“单向式”指的是,目前许多学校普遍采用由德育处或大队部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统一制定“一套评价标准”来评价“一校学生”,不少班主任采用统一的“一套标准”来管理、评价“一班学生”。如此评价标准,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以“一套标准”评价“全体学生”,管理者唯有按照这共同的“目标”来要求、管理学生,虽然部分学生会为求评价系统中的“目标”而努力,但部分学生也会因此陷入家校划定的“圈子”,而失去“圈外”的个性。“一样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比某个孩子差,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因此一直生活在那个难以超越的对手“阴影”中,久而久之,难以走出消极困境。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往往是“评价标准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做;评价标准没有要求的,我就不用做”。“被要求”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2.评价方法导致实效性低
家校以统一的“量化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致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于“被监视”的环境,容易失去以往的天真。部分学生为求“高分”,不顾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部分学生则认为一样的标准加之限定的名额,自己根本不可能超越优生;部分优生则因缺乏个人目标,面对“家校评价标准”中的“既定目标”,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成为大家所谓的“优秀分子”,家长对此则是无可奈何,往往抱怨“孩子只听老师的,爸妈叫做的事情一概不做”。如此评价,不但未能发挥评价的促进与导向功能,还降低了学生的成长积极性,同时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使德育的实效性渐显低下。
二、创新性“双向互动式”家校协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虽然部分评价机制能体现学生的民主参与,但评价标准的“同一性”依然存在,能否打破这种“统一标准”的“限定局面”,转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人的标准呢?这值得探讨。笔者结合日常管理工作,认为创新性“双向互动式”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可克服以往“单向式”评价机制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谓创新性“双向互动式”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即由“统一管理”转“超市化”管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家长的参与,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家长不再是以前“学校怎样要求,家长就怎样评价,而不能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成长进行合理评价”,家长也可以直接参与到“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制定。具体设计如下。
1.“一个标准”评价“一个学生”
制定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评价机制,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相应的评价标准,即每个学生都有“量身定制”的“评价标准”,而非以往的人人“同一标准”。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方面,在评价机制中设计“基本目标”,由学校、班主任、家长结合德育处要求,统一思想,明确年段学期要求,结合学生不同能力、不同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拟定不同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具体指标不同。如,A同学本周不良行为次数为0,B同学本周不良行为次数不超过2次;A同学本周举手回答问题超过10次,B同学本周举手回答问题超过5次等;A同学本月迟到次数不超过1次,B同学本月迟到次数不超过3次等等。
其次,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超市化”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激励目标”。
“超市化”的“发展目标”,即由学生可以与同学讨论拟定各类“发展目标”项目,由班级交流讨论形成“发展目标超市”,学生自行选择目标,且不同学生不同年段的具体指标可不同。如A同学提出“本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B同学提出“本学期要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C同学提出“本月份要争取被评为‘礼仪之星’”,D同学提出“母亲节要为妈妈亲手制作一件礼物”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認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使学生评价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富色彩。“超市化”的“发展目标”拟定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学期初,笔者召开班级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评价机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笔者让家长将自己孩子在生活中常见的坏习惯和好习惯记录下来。接着,在后来的班会上,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好习惯”和“坏习惯”补充到“发展目标”中,以让学生深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优缺点,有助于后期克服自身缺点,继续发扬优点。比如,A同学不喜欢做家务,B同学每天都阅读1小时,C同学每个星期都打篮球,D同学不喜欢运动等等。
“创新激励目标”,即鼓励学生在个人特长、突出项目方面大胆创新,经与家长讨论后,可自主在班会申报“个人目标”,由家长参与评价,由管理者给予单独加分表彰。如A同学提出“这个学期钢琴考级过8级”,B同学提出“这个学期魔方速拧要破50秒记录”,C同学提出“本月份要晋级学校才艺表演决赛”,D同学提出“本学期要参加珠江商报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2.创新评价方法
首先,阶段考核评价时,由学生根据“个人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申报,管理者根据“学生个人评价标准”,结合学生提供的活动及成果材料来进行评价,家长则结合孩子的表现与“孩子个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终不再设置“上限”,即没有固定的“优秀分子”名额,只要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即可成为“优秀分子”,以此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如过去的“进步之星”评选一般每班只有固定的五个,现在有的班达到了十多个;学期末的“三好学生”评选不再是每班一样多了,有的班“优秀分子”更多了。
其次,强化“纵向自己比”,弱化“横向比别人”。管理者和家长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对照学生的“个人评价标准”,而非对比其他学生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心中不再因为有永远超越不了的“对手”而失去信心。阶段性评价时,还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既关注“基础目标”的达成度,也要关注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实效,形成和谐的发展氛围。
再次,进一步强化家长创新意识,引导家长重视“创新激励目标”,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优化“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内外活动,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创新性“双向互动式”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强调家长的参与,注重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真正让“优秀”不再“专属”,让曾经的“后进生”找回希望,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构建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2):72-76.
[2]赵冬宾,程世魁.对后进生家校协同评价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才智,2016(13):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