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阅读,读出一片新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阅读”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将阅读课程定位为课内外联结、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具有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的通用能力,为每个孩子建构自觉主动的生命成长系统和精神殿堂。核心素养发展时期,通过开展发展性、融通性的多元开放式阅读,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新视野,开辟阅读新路径,拓宽阅读的新领域,赋予阅读更丰富而深厚的内涵,让阅读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走向新的阅读境界。
  【关键词】核心阅读;开放式阅读;多元化阅读
  阅读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儿童整体性发展中,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阅读课程作为“第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的通用能力,是学校课程的根本和基础。
  我们发现,局限于语文教材或者语文阅读范畴的阅读是不够的,仅仅是以积累、写作为出发点的阅读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核心素养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开辟阅读路径,赋予阅读更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才能让阅读实现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鉴于此,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将阅读课程定位为课内外联结、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具有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的通用能力,为每个孩子建构自觉主动的生命成长系统和精神殿堂。这就是我们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设计的“核心阅读”课程。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阅读”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设了阅读“根课程”——绘本阅读起步课程、“1+1+1”语文阅读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另一方面开设了阅读“翼课程”——“智造佛山”项目阅读融合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发展课程、“大手拉小手”亲子阅读延伸课程,引导学生用阅读来学习。核心阅读课程依托立体化、系统性的阅读课程体系,运用策略性阅读、生活化阅读、审辨式阅读、项目式阅读等多元发展的阅读方式,赋予阅读更丰富而厚重的内涵和价值,读出了一片新境界。
  一、发展性阅读——探寻阅读新高度
  “核心阅读”是具有发展性的阅读课程体系,它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从关注阅读知识的获得和阅读能力训练转为关注阅读素养形成,将机械性阅读训练的比例降低,把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策略、审辨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1+1+1”语文阅读课就是在国家基础课程每周的語文课中调整教学的形式,扩充和整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系统学习阅读策略、方法,以文带文学习同一种文体、主题式群文教学、同一文章题材教学,从而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有效提高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个能力体系:一是基本的阅读技能,通过基础的阅读训练达到字词的认识、对逻辑的解读以及对整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二是阅读的深度价值——应用阅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课程设计看,“核心阅读”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设计了学生的阅读成长路径:低年段:绘本阅读起步课程——中年段:项目阅读融合课程——高年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发展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从学习如何阅读逐步走向用阅读来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的课程意识,努力探寻阅读的新高度。
  二、融通性阅读——拓宽阅读新领域
  “核心阅读”是融通性的阅读课程体系。当前,国内关于阅读校本课程的设置,还没有打破学科的森严壁垒,阅读课程还只是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没有突显阅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上,常常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参,局限于语文学科阅读,或文学阅读。为此,我们尝试整合相关联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以文学为基点,融合科学、数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开展项目式阅读,培养学生具有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的通用能力。例如,在“智造佛山——佛山花瓶”项目阅读课程中,我们以“如何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一个具有佛山特色的花瓶”为项目驱动任务,开展项目阅读活动。课程前期,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阅读关于石湾花瓶的特色和发展历史等相关资料,并将阅读收获制作成电子版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学生了解了佛山陶瓷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课程中期,学生继续阅读关于花瓶设计制作等资料,为自己设计具有佛山特色的陶瓷花瓶作准备,同时也感受和传承着佛山陶瓷蕴含的工匠精神。在项目阅读中,阅读作为贯通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将文化与科技、创新与传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由于本次项目阅读涉及多个学科,我们创建了一个由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老师共同组成的项目阅读指导团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局限,创建了跨学科的阅读指导模式,实现了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和学科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正因为如此,项目式阅读课程整合相关联的学科,为学生拓展宽广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三、多元化阅读——开辟阅读新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形态,从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从单一接受到互动对话,从阅读到阅听,从读文读图到文图音像结合式阅读……这些阅读方式的转变带给人们巨大的信息资源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对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怎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优化儿童阅读,推动儿童阅读的深入开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核心阅读”作为多元化的阅读课程体系,在阅读路径和阅读方式上也有新突破。
  1.线上与线下结合
  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区域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主体内容,属于显性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在教科书中、课堂教学中获得。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以照应课内所学,对显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扩充、延伸、拓展,将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化的知识能力体系。在进行隐性的课程资源收集整理时,学生往往采用线上线下阅读的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学习《七律 长征》一课时,课前学生可以查阅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如长征的线路,长征的意义价值,长征中的故事,观看关于长征的影视资料,的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在正式学习《长征》一课时,学生就可以调动课外阅读积累补充理解长征途中红军怎样克服艰难险阻的情形,进一步感受长征途中红军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悟诗词的独特写法。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行拓展性阅读,如阅读相关的毛泽东诗词,了解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查阅不同时期各类人群对毛泽东的评价,对伟大人物进行深度探究……双线结合式阅读使显性、正式的课程内容和隐蔽、潜在的课程资源,互为补充,互相照应。
  因为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进行方式进行相关的线上阅读,线上阅读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研究中,我们积极尝试,不断创新,借助校园网站、阅读平台等互联网技术提供的阅读资源和搭建的阅读平台,引导学生不仅在线下读纸质书、开班级读书会,还可以在线上读电子书、听阅读课、发表阅读评论、交流阅读感受、分享阅读资源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2.阅读与游历结合
  林语堂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培根说:“游历对年轻人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年长的人来说是经验的一部分。”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这是游历,也是学习。实地体验,考察,增长见识,收获新知。人是在读书和游历中成长的。读书是精神领域的游历,游历是现实生活的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研读课程作为“核心阅读”的一个新项目,不仅创新了“游”的形式,也挖掘出“游”的深度。
  暑假期间,我们开展了“美丽南海”游学研读活动,学生以游历南海风景名胜为切入点,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在阅读和游历中了解南海的历史文化,领略南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学生把阅读的收获写成游历手册,将游历中发现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和同学开展阅读交流。
  我们开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课程,以广东佛山为始发点,各年级选取具有主题特色的阅读线路,选取线路所及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进行阅读,在阅读中进行精神的游历。如,五年级的游历主题是“历史文化名城之旅”,路线由佛山→苏州→南京→北京→西安,阅读的书目是和这些城市的人文、地理等有紧密联系的经典名著。在这心灵的游历中,同学们把读书与实践结合,将阅读研究成果制作成旅行手绘本,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核心阅读”课程中“读”的方式不止有输入的听、看等形式,还能通过学生的说、写、画、演达到输出的目的,所以,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探寻、考察、游历、体验、创造的过程。
  四、开放式阅读——拓展阅读新视野
  生活的外延就是阅读的外延。“核心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阅读课程体系。“核心阅读”,“读”的不只是书,还要读人、读社会。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学生通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居里夫人外表的美、精神的美和人格的美,也認识到人的外表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褪色,但精神美和人格美可以永恒不朽,懂得了一个人拥有高尚的人格远比拥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内核,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接着,老师提出了引发学生思考的拓展性问题:什么是人生中最美丽的?然后带领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居里夫人的两个小故事》,从另一角度让学生感受了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课后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居里夫人的传记《玛丽亚·居里:她的一生》,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轮椅上的天才——霍金》《喜剧大师——卓别林》等,引发学生对阅读传记类文体的兴趣,学生也在阅读中思索生命的意义。
  本课例中,教师打破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的限制,找准课内与课外的“超级链接点”,大胆取舍,大胆调整,充分开放阅读的空间和时间,用一篇课内精读文章带动一篇课外文章、一组的文章的阅读,从阅读一个单元课文到阅读一本人物传记,从阅读文本到从阅读中领悟人生,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走向一本书、一群书,从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在阅读中审视生命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完善自我的历程。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持续不断地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人,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虽然在创建“核心阅读”课程体系道路上,我们会遭遇不少阻力,但是我们欣喜地看见学生灵动的眼神和快乐的笑容,看见阅读正走向我们理想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质量时代,如何让课堂更有教育涵养[J].人民教育,2016(10).
  [2]李政涛,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
  [3]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金盛华,李红霞,邹红等(译).思考的艺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孙彩平,王惠颖.全面发展与深层发展——让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J].人民教育,2013(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