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出散文类课文的“三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小学教材中,散文类的课文占了一定的比重。散文类课文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散文具有灵活性,题材广泛,所以小学生对散文的理解程度较低。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和其他学科的阅读有所不同,其他学科的阅读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语文阅读则要求学生去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内涵。在进行閱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融入情感,读出语文味。语文味指的是在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在语句中去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品词析句——读出散文的语言美
  在散文中,作者时常会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文章里。一篇精美的散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具有作者独特的个性,会从多个角度让读者感受到散文表达的感情。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要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再全面感受文章的内涵,读出散文的“语言美”。
  如,《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道:“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教学中一位教师抓住句中的“泛滥”一词,带领学生去感受词语的魅力。
  (1) “泛滥”一词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吗?(“泛滥”一词的标准意思为: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2)文章用“泛滥”一词来描述景象,合适吗?
  (3)使用“泛滥”一词的优点在哪里?
  (4)向学生展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并发问:你们懂这个词包含的含义了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泛滥”一词的精妙之处,情感与色彩的融合,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的喜爱,也暗示了作者会再访维也纳。)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文章中特殊的表达方式,根据课文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渐走入课文,由点及面,通过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情境交融——读出散文的意境美
  语文味表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散文类文章的意境是散文赏析的一个重点,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意境。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作者把思想情感寄托于现实存在的景物当中所创设出来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选用特殊语句展开讲解分析,教给学生分析优美句子的方法,让学生去品味文章的感情,发挥想象力,构想出作者创设出来的意境,读出散文的意境美。
  如,《窃读记》这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我的眼睛”。课文中描述“我的眼睛”,尽管从表面上看没有特别的含义,可是作者寄寓了感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可见,其用法之精妙。一般人都是用手找书,而作者却用的是眼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我的眼睛”有什么妙处,是否用“我的眼睛”一词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一位教师通过如下方式带领学生去品味“我的眼睛”,探寻它的精妙之处。
  (1)让学生细细阅读品味这段话,说出自己特别的感受。
  (2)假如是你,你会用眼睛找书吗?(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状态)
  (3)我们找书都会用手,但是作者却用了“我的眼睛”,这样的方法有什么特别的吗?同学们试着用眼睛找一找书吧。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寻作者使用“我的眼睛”的目的。
  以上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感同身受,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方法,从而理解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在通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想出这样一个场景:在书店里,一个小女孩在角落里悄悄地看着书架上一排排的书,不时转过头看看老板和满屋子的人,不敢发出声响。如果学生头脑里有了这样的场景,那么他们就已经把思想融入到了课文里,好像窃读的小女孩就在他们面前。如果学生有了真实的阅读体验,就会对文章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进而感受语文味,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三、寻根探底——读出散文的内涵美
  作者在写散文时,会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文章中的对象上,使得文章中的对象有个性。文章中表现人物特征的语言是关键句子。读者要理解文章的关键句,才可以走进文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跟作者进行深刻的交流。当学生能够理解语文的乐趣,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活跃。
  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意境,找到文章中特殊的表达方法,设计了一个模块训练:回味人生,体会作者融入文中的情感。以下是具体教学过程:
  (1)提出疑问。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2)做出假设。依据课文内容,你觉得作者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验证结果。找出相关信息,验证结果。
  (林海音,原名叫林含英,人们喜欢叫她英子。她于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当她5岁时就跟随家人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后,她回到了台湾。在台湾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她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并提拔过许多文学青年,因此台湾文学领域对她赞誉有加,在这一领域里她完全算得上是“祖母级人物”,其朋友因此会称呼她为“南海观音”。林海音是在北京长大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虽然北京并非林海音的故乡,但她对北京有着真挚和深厚的感情,因此她将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著成了《城南旧事》,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她在42岁时,特地给《城南旧事》写了序言,也就是以上案例中教学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
  (4)总结激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的道理。只有一遍遍地诵读课文,才能对课文产生逐渐深入的理解。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教学散文类课文,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对其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学散文,需要先浅后深,通过重复的朗读去发掘文中的特殊用法,并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瑞祥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