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好课文后的练习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三四道练习题。这些习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根据《课标》,紧扣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兼顾了理解、积累和表达的教材要素。因此,利用好这些课后习题,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极有助益。
  一、 依托课后习题,指导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用课后习题作为预习思考题。苏教版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初步落实。
  “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文中出现的一类词书写在田字格当中,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汉字。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自学这些生字词。
  课后习题有较强的导学功能,有些习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麋鹿》课后第三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根据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理清层次,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 巧用课后习题,形成教学主线
  我们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充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例如《轮椅上的霍金》课后第四题就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这一问题紧扣全文重点词“非凡”,由此辐射全篇。他的非凡体现在“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两个方面,而课文就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第八小节是过渡段,直接告诉大家:霍金用他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折服了大家。
  类似这样的课后习题有很多,教师若能抓住这种类型的习题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串起全文的教学。
  三、 妙用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点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仔细揣摩,它就是和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习题不仅仅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思路。
  例如《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课后习题2是这样的:“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于高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标》明确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都把“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作为课文的重点。但仔细揣摩课标要求和本课书后习题的设计,應该把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品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作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有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随着战斗的进行,日军越来越疯狂,这一段中,作者对日军的称呼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你能找出来吗?
  生:一开始,称他们为“日军”,后来称他们为“日寇”“日本鬼子”。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对侵略者的憎恨。
  师:是的,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作者写日军和中国守军时分别用了哪些词?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生:“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人仰马翻。
  师:我们一起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前两个看出敌人很疯狂,后面三个感觉大快人心,敌人令人鄙视。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写中国守军的呢?
  生: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县城。
  生:这些词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赞扬!
  ……
  这样的设计思路把课后习题的处理放到课文讲读过程中,将词语感情色彩的体会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利用课后习题,注重写法渗透
  语文课还要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注重写法渗透,这也是课标对高年级的要求。高年级的课后习题,有很多都是在渗透写法。
  例如《安塞腰鼓》课后第4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反复出现这些句子。”这一练习题就是在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独特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赞美之情。
  不光是这些,还有引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课后习题都有渗透。这些题型的出现,都是紧扣学段目标,需要我们以此为例,发散出去,夯实基础。
  总之,教师具有关注课后习题的慧眼,并创造性地使用,发挥其优势,就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