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好数学“错例”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错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我校主持的市级课题, 批准号为:(16-18)作为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六批正式立项一般课题。 用好数学“错例” 的策略 是该课题论文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或数学作业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例”,我们老师要善于“将错就错”,适时点拨。出现“错例”了,师生都要勇于直面“错例”,形成正确的差错观,为此,本文提出五个用好“错例” 的策略:一是转变观念,直面“错例”; 二是及时纠正,明晰“错例”; 三是举一反三,巧用“错例”; 四是学会反思,减少“错例”;五是设立“错题本”,化错为宝。这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数学。
  关键词:用好 数学“错例” 策略
  我们当老师的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课堂教学能一帆风顺,学生错误能越少越好,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学生在练习、作业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何减少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在2015年9月,我校开展市级课题《利用“错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经过两年多来的研究探索,巧用“错例”,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一、转变观念,直面“错例”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题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错题是学生知识构成中薄弱环节的真实再现,教师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错题,不要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都当作错误而抛弃,使教学丢失了重要的价值。应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和指导,发挥错题的教学价值。当学生出错后,我们不能随便埋怨和指责,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和思考出错的原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如,有的学生在做完一题再做另一题时,注意却还未转移,仍停留在前一题上,以致“张冠李戴”,把前一题数据或符号抄了下来。还有的学生明明是在做加法,突然想到乘法问题,做成乘法,造成计算错误。他们在分析题意,观察算式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缺乏整体性思考,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往往犯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例如计算时把“+”看作“×”,把“÷”看作“+”,把“38”写成“83”,把“109”当成“169”,等等。针对以上现象,我常常“将错就错”,就错题出现的问题進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有时我会给他们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有时我会引导学生看到差错的价值,有时我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吃一堑,长一智”,不犯相同的差错,我还会提醒他们在差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要孩子学会正确面对,不害怕自己的错误,不嘲笑别人的错误。我发现用学生出现的错题进行教学,学生特别专心听讲,教学的效果也很明显。
  二、及时纠正,明晰“错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根据这条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原则,学生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艾宾浩斯的单词记忆实验的结论)。同样道理,如果学生出现的错例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生就会一错再错。如,已经学习的知识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后续学习的知识对过往学习的知识反过来也会产生干扰。这种干扰非常普遍,其中以运算及运算定律之间的互相干扰最为典型,如受乘法结合律的干扰,往往会把(4+8)×125做成4+8×125;又如受强信息和负迁移的干扰,会把25+75×56算成 5600,把100÷25×4算成1,导致学生出现了运算顺序上的错误。特别是学困生对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更难避免。又如1.5时 =1时50分这样的错题,就是因为学生受十进制计数单位和百进制面积单位的“负迁移”影响,干扰了对时间进率的理解。如果反馈评价不及时,随着学生对练习题内容和解题思路记忆的消减,寻求正确答案及分析错误原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下降,“遗忘规律”就起作用了,这显然不利于对错误的纠正和缺失知识的弥补。所以学生作业收来后,教师应尽快批改、反馈,通过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强化,或对知识错误进行矫正,改善学习状况。针对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可以课堂上与学生集中评讲;针对个别问题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充分暴露出错误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从而减少学生的错题现象。
  三、举一反三,巧用“错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教师要有开发“错例资源”的意识,让错例资源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25+60)×4=25×4+60,为了使学生明白错误,我让学生先按运算顺序算(25+60)×4=?,再算25×4+60=?,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25+60)×4≠25×4+60,从而让学生明白(25+60)×4是4个25加4个60而不是4个25加1个60,正确答案是(25+60)×4=25×4+60×4,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中相同因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还举一反三,再让学生练习(125+70)×8=?,(125-70)×8=?,35×12+35×88=?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目的。
  四、学会反思,减少“错例”
  1.自主检查
  当学生解题后应当养成自主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按题目的要求;检查数字、符号有否抄错;方法是否正确。自主检查应当是反思的第一步。
  2.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在自主检查后,要引导学生从五个层次进行反思:   (1)这题运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我是怎样想的?(想解題方法)
  (3)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解题依据和解题的思路)
  (4)还有其它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通过改、换条件或问题的方式来变成另一道题?(想一题多变,促进发散思维)如果发生错解,更要进行反思:错题的根源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怎样克服?怎样才能避免重复犯错。“吃一堑,长一智”,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经历错误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反思。经过系统的训练就可以形成习惯。
  五、设立“错题本”,化错为宝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2018年广东高考理科前十名的深圳中学张若晨同学说到学习方法时提到:“千万不要小看错题本,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复习工具。错题本怎么用?分析错误原因,即使是马虎,也分为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对错误分析越具体越好。”“如果自己练习量够了,那就把做题的时间挪到复习错题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设立“错题本”,定期进行整理,汲取当中的营养。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学生懂得不但知错,还懂错因,让学生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我每学年的都设教师常见错例收集本,记录平时学生比较常出现的错例,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同时也要求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设立错例收集本,记录他们的错题,用于日后的复习。学生开设错题本后,计算方面提高了很多,如以前学生看错题,抄错题的现象减少了,运算顺序基本不会出差错了。师生设立错题本的做法使教与学都不断进步。
  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错题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正是通过一个个错题的改正来强化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在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错题时,要冷静,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纠错,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个性发展实现双赢。不出错的作业不是真实的作业,学生的作业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如果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错过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最精彩的动态生成。面对学生的错误,让我们学会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评,学会宽容,学会运用,巧妙、合理地处理好“错误”资源,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