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也面临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但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导致此种现象发生的核心因素为创新力不强,其实质在于人才力量薄弱。对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基于此,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与要求进行分析,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加以阐述。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74-02
  国务院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力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制造行业能够获得“质”的飞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迎合“中国制造2025”中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紧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学科领域基本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社会多个领域不但对复合型人才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还在人才规格上提出新的规定,要求此类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绿色能力以及应用转换能力。
  (一)创新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要素
  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创新能力是复合能力构成的关键要素,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明与创造出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大力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为经济提供新的突破点与增长点,而这些重点领域中大部分为高精尖技术与新型信息技术,因此对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有着迫切需求。另外,“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智能创造速度,加快研制新材料、新技术,力求在2020年成立15家制造创新中心,而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创新资本作为支持[1]。
  (二)绿色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能力主要是指支持并促进环境友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术、价值与态度。首先,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了较大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后续经济发展的健康和谐,需要大量拥有绿色能力的人才,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缓解,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和谐发展。其次,“中国制造2025”中提倡通过开展绿色制造工程,到2020年建成上千家绿色示范工厂,使制造业主要排污强度降低到20%,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少不了复合型人才的参与与规划。另外,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等,都需要依靠复合型人才的绿色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
  (三)应用转化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该项能力主要是指将抽象理论转变为具体想法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的转换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变,对此,需要大量复合人才利用自身的應用转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实现科技产品与技术的更新换代。其次,加强制造业重点核心知识产权的储备,提高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能力。另外,其他国家也十分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应用转化能力培养,要求高校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类型、层次等,实现相关学科的交叉教育,使复合人才的应用转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型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有机融合的基础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大量人才支持。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绿色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方式、目标、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这一改革的实施充分符合了经济提质增效的需求,使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得到妥善落实。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同样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具体措施为:
  1.指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并且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具有较强的预见性、系统性、特色性与创造性,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在教育过程中,将智能家居、装配式家居、模块化应用等新知识引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钻研,当遇到问题时,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些本专业前沿技术学习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融入创意想法,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校庆等举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大赛、环艺技能大赛等,以此来考评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其是否能够符合当前社会所需。另外,全国示范职业院校还应起带头作用,不但积极参与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还应与实力较强的院校联手举办跨校创意竞赛,在各大院校激烈比拼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使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3]。   (二)完善环艺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绿色能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应通过完善环艺课程体系的方式提高人才绿色能力,为绿色景观、环境友好型城市、海绵城市的构建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同时还能够促进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实现我国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的顺利转型,这同时也是环艺专业人才的一项必备技能。对此,高职院校主要的实施措施为:
  1.将绿色知识与原有知识完美结合,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材料的讲授融入其中,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的设计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绿色观念、绿色能力与绿色态度。同时,原有知识体系在注入新知识、新技术以后,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使教学活动适应时代發展潮流,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提高学生绿色实践能力,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对环保型、可循环的新材料有足够的认识,并展开相关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应用转换能力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之有效措施,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使人才的应用转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应用转换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
  1.强化现代学徒建设。校企双方应分别派遣代表建立现代学徒机制,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一同对环艺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实践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提高教师的应用转换能力。首先,教师应积极参加前沿设计比赛、论坛等,了解和掌握目前最新前沿讯息,充实自身知识结构,使核心知识理论向着“高、精、尖”靠拢;其次,教师应提高教研成果转换能力,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推出精品化课程,开展精品化办学,使院校与企业深入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转化能力[4]。
  3.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理论知识是提高人才应用转换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应对此方面加强重视,强化环艺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校企互动模式。校企互动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广阔,对与企业间联系较为密切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优秀管理者与高技术人员到学校中担任授课教师,学校教师也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与理论基础,促进校企双方的互聘。在校企互动模式中,可以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材料与设备等,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中,通过“订单”式合作方式,使学生在校企业便是企业员工,毕业后便是上岗员工,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这种校企双方互动模式,不但使学生的应用转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实训中材料、场地短缺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所需,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真正做到互利双赢,共同培养更多的新时期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方式负有重要责任,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在创新能力、绿色能力、应用转换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环艺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来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婵.“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视角[J].大东方,2016(5):22-23.
  [2]李敏,钱峰,夏跃武,等.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3):22-25.
  [3]浦毅.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38-42.
  [4]张拓,李丹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6):70-72.
  编辑 武慧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