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由于传统核算型会计逐渐被替代,迫使财务行业人才正逐步向管理型人才转变。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循规蹈矩阶段,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探索和构建我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财务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72-02
  当前“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核算型会计由于工作业务内容固化、重复率高、操作流程简易,相应岗位面临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风险。因此,财务行业人才正逐步向管理型的会计人才转变。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求,推动高职院校探索与研究构建转型期间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早期原归属于财政学专业中的分支理财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后20世纪80年代财务管理逐渐成为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1998年教育部颁发开设独立的财务管理专业;跨入21世纪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逐步与国际相关专业教育接轨,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高校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各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有所长。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下财务管理相关岗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循规蹈矩的阶段,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缺乏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核算型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由于历史原因,大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师资队伍知识背景主要以会计学为主,因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同样以会计学教育专业课为侧重点,导致会计和财务管理划分不清、岗位职责不明确、毕业生财务管理类岗位就业率偏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明确是制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其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仍需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现有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课程。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多侧重于基础会计理论部分,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如财务分析、管理学、经济学等课时量明显被压缩,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并不开设,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框架的搭建急需改进。另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视不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中相关决策类型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尚待增加与拓展,这是导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根本原因。
  最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缺少对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教育和后续教育发展状况的关注。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显得日趋重要,而传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多数毕业后与其他会计专业人才相同,大多从事核算型会计工作,或者操作较为基础的流水业务工作,因此除了学历教育因素外,还缺乏相关的执业资格教育和后续教育。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目前的执业资格多数以核算型会计岗位执业资格为主,如初级会计师,较为高层次的主要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使得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仍然是核算型会计工作,缺乏对财务管理专业领域相关执业资格和后续教育发展状况的了解。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人工智能时代财务管理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结合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显示,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结构框架存在不合理性,学历教育缺乏系统性,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提出以下措施。
  (一)更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201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管理型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由会计人才大国迈向会计人才强国。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迫使企业财务进行转型,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替代了企业大部分的重复率高、操作流程简易的核算型会计岗位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性人才应逐步向可以为企业增值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变,可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须更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
  因此,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会计核算工作上,而应该更侧重于财务管理专业性应用的培养,利用会计档案在相关会计领域进行数据和财务分析、从事财务绩效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服务于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首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框架。扎实的理论学习是应用实践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除公共文化课外,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知识模块。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学制较短,因此在设置理论核心课程时需要有所取舍。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等进行设置,以体现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财务数据的能力。
  其次,强化实训实践技能的专业性。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大多以基础性会计技能为主,例如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停留在会计电算化、ERP应用等基础性实训阶段,导致财务管理的专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大幅度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因此应在实训环节,注重增加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训练。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购买证券投资等课程相关软件、建设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能够融合整个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与此同时,在校外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财务管理相关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更专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性和独立性。
  三、关注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执业资格以及后续教育发展状况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周期普遍较短,因而关注后续教育和相关职业资格教育便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时更新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例如在学历教育中普及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情况概述,如理财规划师等的职业资格证书构成,建立專业知识体系,共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财务管理行业人员需要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缺乏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仍需完善和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缺少对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教育和后续教育发展状况的关注三方面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明确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并增加对后续教育执业资格的关注,探索和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冬平.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究[J].财会学习,2017(11).
  [2]刘玉梅.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8).
  [3]周远祺.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会计师,2015(13).
  [4]李章红.论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职业,2015(29).
  [5]周远祺.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会计师,2015(13):67-68.
  [6]邓金娥.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71.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