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与实践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高职教育阶段,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具有一定复杂性,其知识内容多样,且具有较强的系统化特征,在信息时代下,落实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建设是满足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的现实需求。就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模块化支持、三层架构设计等方面入手,对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进行阐述,并从实验教材修订、拍摄微课视频等方面入手,对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进行探究,旨在提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关 键 词]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94-02
  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的推进,能够为高职电工电子信息化教学及现代化管理的落实提供可靠的支持,满足实验教学过程中资源共享的现实需求。传统方式下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刚好与这一目标相符合,因此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
  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高职教育作为应用技能型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信息时代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也普遍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无锡职业技术学校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教学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来满足实验教学的现代化需求,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不断强化。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高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这与平台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存在一定联系,教学资源存在一定限制,微课视频等资源较少,此种情况下无法保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际教学成效也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专业建设以及院校自身发展形成制约,并且不利于电工电子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此种情况下,推进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
  (一)模块化支持
  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的推进,满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的现实需求,为保证网站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理念,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整合多元要素,构建通用且独特的系统,并在其范围内下设多个子系统,保证系统功能可靠,并在发挥系统功能的同时,令子系统作为模块与其他要素进行有机融合,此种情况下新型系统得以构建,这就能够令模块功能得以丰富,性能也得以优化,系统模块更具多元化特征。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其在把握电工电子专业当前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要加大力度推进网站建设,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支持下将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进行改革,科学划分为三个平台:其一是公共信息平台模块,其二是实践教学平台模块,其三是实验辅助平台模块,在各个平台模块下设子模块。此种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能够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可靠支持,实践教学平台模块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公共信息平台模块与实验辅助平台模块的良性支持,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通过新闻动态、设备管理等模块功能的发挥,促进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管理成效的改善,便于整合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在电路实验、数字电路以及科技竞赛等模块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这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平台信息化改革的优势也得以凸显出来。
  (二)三层架构设计
  在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过程中,必须立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目标,致力于开展三层架构设计,以Web Service技术为支持,搭建三层架构系统,其中包括B/S体系结构,通过表示层、中间层与数据层的协调配合,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可靠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动态化网页的构建主要通过表示层来实现,能够优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性能,以ASP和NET为支持,保证Web应用的适用性与可伸缩性。中间层的功能在于,通过业务逻辑的实现来对系统实施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多层次与多元化设计,通过接口方式的优化来增进系统模块业务联系,并满足业务作业的处理需求,保证接口的简单性与可行性,从而令中间层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为信息化平台改革服务。就数据层来看,其处于底层位置,主要价值在于满足数据构建与传递需求,通过数据库搭建来发挥各项功能,在数据层设计过程中要从数据库表、视图等方面入手,保证数据层设计合理,并且能够为电工电子实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提供可靠的支持。
  (三)网站平台部署
  在Microsoft以及NET Framework框架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系统平台得以运行,就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网站平台部署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选用C#编程语言,在VS开发环境下,对ASP、C#以及NET程序进行规范编写。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的支持下,信息化平台网站改革得以推进。为确保IIS服务器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在全面把握院校网站部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令硬件设施准备充分,并通过校内局域网来对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进行访问,在Internet的支持下,信息化网站可连接外部网络,满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活动对外部终端的访问需求。在软件方面,要与硬件设施配备保持高度相符,以数据库服务器为支持,在其中植入地层数据表格、存储过程等,之后通过Web服务器的规范安装来提升平台的信息化水平,丰富信息化平台网站内容,为网站信息的发布與接收提供可靠载体。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合理部署,便于准确录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资源,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可靠资源支持,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功能也得到有效发挥。
  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   (一)实验教材修订
  资源建设的推进,是推进电工电子试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把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要规范修订电工电子实验教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保证实验教材内容的适宜性。现如今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电工电子专业原有关于实验教学的教材已经不具备适用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高职电子电工专业实验教学的多元需求,在平台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對电路实验、电子实验等内容进行合理修改,并将电工电子实验内容增加于其中,确保电工电子实验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特征,满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现代化需求。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工电子专业来说,在平台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电路仿真软件讲解、电路板制作新工艺等内容科学融入实验教材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改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成效。
  (二)设计PPT课件
  原有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有限,而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高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对信息化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层次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原有实验教学PPT的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因此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过程中,要立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现实需求出发,丰富实验教学PPT内容,将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实验装置、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以及电子制作产品展示等内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参与电工电子实验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丰富信息化平台资源的同时,促进信息化平台应用功能的发挥,在PPT课件的支持下巩固学生电工电子专业知识,并锻炼其实验综合技能,对高职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三)拍摄微课视频
  现如今微课视频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资源,因其自身直观性与精简化而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改革实践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在平台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微课视频应用于其中,丰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加以浓缩并传递给学生,并找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侧重点,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促进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原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视频的基础上,优化拍摄微课视频,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微课视频构思精良且结构清晰,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更为合理地应用于电工电子实验活动中。在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电工电子实验装置简介、元器件认知与测试等内容融入微课视频中,这就能够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性辅助。
  (四)制作教学展板
  教学展板的价值在于能够辅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在平台信息化改革过程中,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规范制作教学展板,并将常用仪器仪表界面说明、电子工艺实训焊接工艺说明等内容融入其中,丰富教学展板,提升其使用价值,保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展板内容的常用性和典型性,强化学生的认知,无形中加深学生对各项工艺及操作要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平台的信息化水平,便于学生更好地应用电工电子专业知识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总而言之,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若想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阶段教育成效的改善,要明确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立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落实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与资源建设,保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功能的最大化发挥,通过资源整合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书玲,阴丽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硅谷,2009(2):153-154.
  [2]贾秀美,武培雄.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7(1):25-27.
  [3]王宇飞,武国财.高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9(11):32.
  [4]吕曙东.高等院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10(5):9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