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文章从阐述“互联网+”的内涵和模式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要点。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内涵;存在问题;要点
  前言:由于当前国内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存在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师资队伍匮乏、教学过程不连续等问题,对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各高校需要以此为着力点,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质量。
  1 “互联网+”的内涵和模式
  “互联网+”的实质是信息化、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是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的,将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的融合,互为补充,对互联网和各行业的商机和优势进行充分融合。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积极自主地引入互联网,能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对传统的经营形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創新,比如把客户渐渐转变成各种软件、APP的用户。而互联网体系内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商业化运营,也是实现互联网本身价值的重要渠道。总之,“互联网+”模式的存在,为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创造了高效运作的载体,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办事效率的全面提升。
  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事业,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路。但是许多高校的领导、教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单纯地将其纳入教育领域,依然采取普通的教育方法来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片面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未能将学生实事求是地引向自主创业的实践中去。许多教师完全按照课本内容教学,未能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也未能联系其他的辅助学科,导致学生对实用技术接触不多,理论掌握不扎实,知识面不广,无法适应复杂环境中的创新创业工作要求。
  2.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模式相比,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无法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加上许多老师不具备商业实践的经历,只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时形式往往更单一、阐述不够透彻,且不能现身说法。而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任职教师队伍则是由专业教授、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构成,其专业性更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营原理和行业规则了解更深刻[1]。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必须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不连续
  由于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不够成熟,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而正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意性和系统性不足,使得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许多高校并未开设正式的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只能通过参与相关讲座和比赛来接触相关知识;虽然部分高校确实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也仅限于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其他的实践延伸不足,教学效果并不出色。学校的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形式也未能结合市场变化实际作出科学的调整,比如创业培训程主要是SYB、SIYB、KAB培训,教学实践练习包括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但教学内容与此之间的出入依然较大。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3.1 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互联网技术在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但由于教育领域传统理念和模式根生蒂固,对教育的现代化突破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为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首先要更新学校管理层和师生的观念,架构全新的层级式教学管理结构,对学校、学院、学生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整合和综合利用,按照各个学校、学院、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向其普及互联网知识,全面普及互联网知识,并利用信息技术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广泛宣传,扫清开展教育工作的思想障碍。
  3.2 完善“互联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
  由于许多学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对部分培训课定位不准确,未能结合国内各高校的教学实际,开设符合中国市场环境特征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学科,单纯照搬发达国家的课程模式,难以被学生迅速接受。在新的形势下,各学校要不断完善“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合理设置课程。对于大一的学生,以教导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为主,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入手,循序渐进引导教学;对于大二学生,可以讲解部分更深层次的、难度更高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和创业基地等进行行实地观摩、实战练习。
  3.3 增强“互联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许多高校师资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创业教育工作的进步。因此,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是极为必要的。考虑到许多教师从未深入接触互联网行业,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教育特征了解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能感同身受地讲解知识;学校应结合其本身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级和二级”创业导师模式,不断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使其在学校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指导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学校还可以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让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学生传授其个人经验,帮助同学们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邀请校外的成功商人、教育专家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组建“线上+线下”的精英导师团队,为学生学好创新创业知识保驾护航。
  3.4 完善“互联网+”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
  进入“互联网+”新时期,学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从“理论知识+模拟实践+实地实战”的思路入手,合理搭建并不断完善“互联网+”创业实践平台。在举办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对信息进行实时交换、交流及共享。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微课、慕课、创客等网络教学体系,对网络平台上的大量信息进行充分利用,并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与创业案例教学各种,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更完善。
  结语:综上所述,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对于教育工作的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互联网+”的内涵和模式 ,把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要点,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完善“互联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增强“互联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互联网+”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
  参考文献:
  [1]程煜,李鹏.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互联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73-76.
  作者简介:蒋迪,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于:1982-5-11,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职称: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