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卖花女》体现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其主人公伊莉莎是剧作家着意塑造的承载人类进步的“生命力”的女性角色。伊莉莎纯真善良、自尊自爱、顽强独立,与贵族资产阶级构成鲜明对比。对《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分析将增进对萧伯纳创造思想的理解并促进读者更好地体会该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卖花女》伊莉莎 “生命力”人物塑造
  一、萧伯纳和他的《卖花女》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生涯延续了近六十年,创作了五十一部戏剧。他的喜剧、悲剧、讽刺剧、哲理剧、社会问题剧等构成了具有鲜明萧氏风格的新戏剧,为19世纪萎靡不振、庸俗空洞的英国剧坛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将英国戏剧革新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西方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萧伯纳深受易卜生戏剧思想的影响,主张戏剧应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代社会和道德问题。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辛辣地讽刺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势利、浮华和堕落。在萧伯纳看来,戏剧应该是“思想工厂”,是“良知的敦促者,行为的解释者”,舞台应是“宣传讲台”。作为费边社的重要成员,萧伯纳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戏剧创作引发读者和观众的深刻思考,从而改变社会现实,朝向人类更理想的社会发展。
  萧伯纳的社会改革思想凝聚于他的创造进化论当中。这是萧伯纳在研究了叔本華、尼采、达尔文、勃特勒等人的理论后提出的独特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人类将运用意志力使自我向越来越高级的方向发展,从而创造出越来越进步的理想社会。萧伯纳将这种伟大的驱动力称为“生命力”,而女性作为生命的创造者,作为社会活动基础的家庭的维系者成为萧伯纳眼中“生命力”的核心和载体。萧伯纳诸多的社会改革主题的戏剧都是这一理论的呈现。他在戏剧中创作的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也成了萧伯纳“生命力”的代言人。《卖花女》的主人公伊莉莎就是这样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卖花女》创作于1912年,1914年在伦敦上演,受到广泛的喜爱。1956年,《卖花女》被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1964年改编的彩色电影《窈窕淑女》获得八项奥斯卡奖。与流行文化结缘使得该剧成为萧伯纳戏剧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该剧英文剧名“Pygmalion”,直译为“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也是一名手艺精湛的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乞求爱情女神将其变成真人并与其结为夫妻。女神应允了皮格马利翁,就此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萧伯纳借用这一故事框架,在《卖花女》中讲述了语音学家希金斯为证明自己关于语音与阶级的观点,与朋友辟克林打赌,要将一位衣衫褴褛、土腔土调的街头卖花女训练成温文尔雅、谈吐得体、发音准确的淑女,并使其冒充公爵夫人参加外国大使夫人的酒会。希金斯的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到家中,他陶醉于胜利的喜悦和试验结束带来的解脱,全然不顾伊莉莎的前途和失落感。伊莉莎幡然醒悟,决意离开希金斯,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剧中喜剧性的情节设计让人在捧腹的同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道德;剧作家精妙的人物塑造更是让观众心生感叹:贵族资本家的自私、势利、浮华、空虚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卖花女的真实、善良、自尊和自立形成了强烈对比。卖花女伊莉莎成为萧伯纳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充满“生命力”的女性。本文将通过对伊莉莎这一人物的具体分析来仔细品读萧伯纳的创作思想和该剧的艺术魅力。
  二、伊莉莎:从不止息的生命力
  卖花女伊莉莎是剧中的女主人公,整个戏剧遵循伊莉莎从一个街头卖花女到成为语音学教授希金斯的学生,到后来成功冒充公爵夫人尔后离开希金斯的情节展开,这是外在的发展线索;与此同时,伊莉莎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唤醒,从希望在街头多卖几束花到渴望成为花铺店员到最后决心教授语音以崭新的身份迈向更加独立的生活,这是伊莉莎内心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阶段,萧伯纳塑造的伊莉莎都是一个有突出个性,自尊、自强、顽强奋进的角色。从伊莉莎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萧伯纳创造进化论中的“生命力”。
  在故事开头描述的雨夜,众人在教堂门廊下避雨,落魄家族的小伙子弗莱迪撞翻了伊莉莎的花篮,伊莉莎要他赔钱,又缠着一位叫辟克林的绅士买她的花。她讲的满口伦敦土音被背对众人的语音学家希金斯记录在笔记本上。周围人以为他是警察的密探,把伊莉莎当作坏女人在记录她的言行。从一开始,我们就发现伊莉莎虽然因为贫穷外表极不体面,却坚强自立,机智勇敢。她善于兜售自己的鲜花,与上层社会周旋,谋得自己的利益。当意识到希金斯对自己言语的记录可能对自己不利时,更是据理力争,维护自我的尊严和权利。“咱跟那位先生说句话,不算是做坏事。咱只要不上人行道去,就有权卖花。咱可是个体面的女孩。帮帮忙,咱和他说话就是让他买枝花而已。”希金斯告诉她自己不是警察的密探,可伊莉莎仍不甘心。“那你为啥记下咱的话?咱咋知道你记的对不对?把你记的给咱瞧瞧。”后来,伊莉莎还说服辟克林帮助自己向希金斯解释。“真的,先生,如果您是个侦探,您不用保护我,年轻女人并没有妨碍我。大家都看得出那女孩没有恶意。”作为底层人的伊莉莎处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在她看来,“咱可是正经人,跟哪个太太小姐都比得上”。所以从第一幕,观众认识的卖花女伊莉莎就是一位虽出身卑微却自尊自爱的女性。
  后来希金斯向众人表明语言学家的身份,指出语音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他说自己如何让出身寒微的百万富翁讲高雅的英语,并拿卖花女举例子,说她的语音只能让她在街头流落一辈子,并称只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让她参加外国大使的花园宴会并冒充公爵夫人。甚至可以给她找个上等人家保姆的位置,或让她在花铺里当个店员。这些工作都需要更好的英语。说者无意,而卖花女却入了心。第二幕里,伊莉莎拿着昨天希金斯扔给她的一把钱来到他家里请他授课。希金斯因为辟克林先生和他打赌而欣然接受挑战,决定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于是,对伊莉莎包括语音语调、穿衣打扮、举止风度、艺术熏陶的全方位训练迅速展开。伊莉莎天资聪颖,现在有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便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她学钢琴,一听那调子,回家后就能弹奏出来;学习方言,即便希金斯都需要几年才能掌握的,她一听就会了,好像从小就学过似的。天资和勤奋使得伊莉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第三幕中,伊莉莎首先在希金斯母亲的家庭会客日上崭露头角,尔后在大使夫人酒会上的优雅得体表现让人觉得与维多利亚女王一般无二,被认为是匈牙利公主。这些巨大的改变背后,有多少伊莉莎为追求梦想付出的辛苦和隐忍!伊莉莎在希金斯对她的训练中不只是做她的学生,还要做他的仆人,并忍受希金斯的粗鲁、不拘小节的个性和坏脾气。她照顾希金斯的生活起居,还要记得他的日程。以前管家皮尔斯太太不愿意做的麻烦活这回全落到了伊莉莎身上。可是伊莉莎仍旧坚持不懈,在考验自己的酒会上决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一切的背后是伊莉莎改变自己命运,追求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   曲终人散。第四幕里,试验成功后的希金斯回到家里,开心得忘乎所以,感到无比的解脱和放松,却毫不考虑伊莉莎的感受。现在的伊莉莎,外表举止和谈吐完全和以前的卖花女判若两人。见识了贵族生活的她无法再回到街头卖花,却又无处可去,无论是公爵夫人还是匈牙利公主,都只是一个外壳,并不能改变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伊莉莎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未来和深深的困惑。可是希金斯对此毫不关心,事实上,从头到尾,伊莉莎只是希金斯打赌的一个工具,希金斯从来也没有把伊莉莎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从伊莉莎来到他家起,希金斯就让皮尔斯太太用猴牌去污粉给她洗澡,还教皮尔斯太太用牛皮纸把伊莉莎包起来,在训练过程中对伊莉莎任意指使,言语也是粗鲁得不堪入耳。试验结束了,伊莉莎彻底认清了希金斯的真面目,渴求独立自尊的伊莉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希金斯。在第五幕结束之前,伊莉莎已经打算以教授语音为业,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一决定使伊莉莎完成了她的华丽蜕变,彻底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其自身特有的强烈的抗争精神……颠覆了她作为希金斯语音学试验品的客体地位,将自己提高到和希金斯一样,计划以语音学谋得生活地位和生活来源的主体地位。”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伊莉莎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她代表着强大的女性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是萧伯纳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剧中人物对伊莉莎的角色反衬
  萧伯纳对伊莉莎的人物塑造不只体现在对伊莉莎言行的描述上,还通过剧中其他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伊莉莎构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凸显伊莉莎承载着巨大生命力的美好品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男主人公希金斯和伊莉莎的对比。希金斯是上层阶级的代表,却专横跋扈,自私无情。这一点在他对待卖花女的态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希金斯家里长达六个月的试验中,希金斯给予伊莉莎的简直是精神虐待。她当面称呼伊莉莎为“这块料”“破烂的叫花子”,在他看来,卖花女就是“像在海边捡个石子似的随便捡的姑娘”。他时而以“扔进垃圾桶”“关进伦敦塔”“砍掉你的头”恫吓她,时而用“巧克力”“出租马车”“黄金”“钻石”来诱惑她。如果伊莉莎对她有利,就可以对她为所欲為,如果没用,就可以把她随意扔掉。当大使夫人的酒会结束,伊莉莎控诉希金斯的无隋时,他大骂伊莉莎是“不自量力的可怜虫”,而当伊莉莎说自己要去当一个语音教师时,希金斯竞恨不得拧断伊莉莎的脖子。此时的希金斯已是凶相毕露,其蛮横无理、薄情寡义已经到了让人胆寒的地步。在面对希金斯的日子里,伊莉莎谦让隐忍,并在和希金斯共处的日子里对他产生了真挚的感情。面对酒会后希金斯的冷漠,伊莉莎再也忍受不住内心压抑的情感。她无法想象一个人竞可以这样自私无情。“我要杀了你,你这个自私的东西。你为什么不把我留在老地方——在大街上?谢天谢地,总算完了,你可以把我扔回到街上,是吗?”“你这种人和我这种人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感情。”伊莉莎最终道出了自己对真情的渴求。“……我做这个并不是为了华丽的衣服和汽车;我做这个是因为我们在一起相处得不错,我也就——也就慢慢关心起你,并不是要你爱我,我也没有忘记我们中间的不同,我只希望彼此能更友善。”作为绅士阶层的希金斯粗鲁、无礼、薄情寡义,而卖花姑娘出身的伊莉莎却真挚、纯洁、善良、多隋。“……所谓上流社会的优雅风度和文雅谈吐,既非代表他们有文化,也非表明他们灵魂干净。相反,倒是言语显得粗俗的卖花女心灵更加纯净,更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朴素的情感。”这就是两个人物的对比留给观众的深刻印象。
  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还刻画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群像,以他们的虚荣浮华映衬伊莉莎的质朴赤诚。这一对比集中呈现在大使夫人招待会一场里。经过艰苦的训练、精心打扮的伊莉莎在招待会里一亮相就吸引了社交圈里这些时髦人士的目光。“他们停止了谈话,都看着她,钦慕着她的礼服、她的珠宝和她身上别具一格的魅力。后面的一些年纪更轻的甚至站在椅子上去瞧她。”还不等伊莉莎开口,她的外表已经征服了宴会上的贵宾们。而当伊莉莎谈起话来,她直接被希金斯昔日的学生、大使夫妇的翻译耐普马克断定为匈牙利皇族。一位年长的夫人认为伊莉莎讲起话来和维多利亚女王一模一样。伊莉莎用她华丽的外表和一口标准的英语迷惑了宴会上所有的人,从一个贫民窟的卖花女变成了匈牙利公主。观众感到可笑之余恐怕无不感叹上层阶级的身份竟然如此肤浅!他们除了表面上这些装腔作势以外恐怕再没什么可以追求的了。而对于众人瞩目的伊莉莎,却完全是另一番体会。她在替希金斯赢得赌局,招待会对于伊莉莎来说是“一场严酷的考验”。这个夜晚,伊莉莎竭尽全力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当她因为发音极其标准而被认为不是英国人时,她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很抱歉我输了你的赌局。我已经尽力了,可是怎么也做不到和这些人讲得一样。”天真善良的伊莉莎,当众人都在羡慕她外表的荣华和贵族般的言语时,她却忠实、虔诚地追求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这一对比是对无所事事、徒有其表的资产阶级最大的讽刺,也是对伊莉莎性格特点的凸显。
  除此之外,剧中的其他一些角色也与伊莉莎构成强烈反差,衬托出伊莉莎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说没落贵族希尔太太家的克莱拉为了体现自我身份追求虚荣;而伊莉莎作为卖花女毫不掩饰自己的见识和真实感受。克莱拉哥哥在母亲和妹妹面前受尽指责和批评,性格懦弱被动;而伊莉莎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路上一往无前、坚定倔强。我们看到,萧伯纳在塑造伊莉莎这一人物的同时塑造了众多的其他角色,而这些角色也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伊莉莎。
  萧伯纳的伊莉莎承载了他赋予女性的巨大“生命力”,她的纯真、善良、勇敢、执着、独立和自强使她成为萧伯纳用戏剧语言一手雕琢出的完美女性,这一人物塑造成就了《卖花女》的艺术特色,为现代戏剧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