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问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Q问:请问老师,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有没有什么“干货”可指点一二?
  A答:针对热点事件,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时评是作者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时评的作者在评论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应该有一种不说不快、不吐不快的评说冲动。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新颖的事,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没激情,无理性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其实写作就是内心的释放,写时评更是如此,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除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事件,这是写作的立论所在。这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陈述了 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二、围绕材料议论的探因分析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點。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离材料的中心”这个高考作文的考点;第三,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质,哲理思辨
  从根本上说,时评文中议论的主体就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时评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在这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经据典,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知识面,深挖根源,以及社会影响,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拓展延伸,使观点深化。
  四、以小见大,广泛涉猎
  联系现实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我们中学生写的时评文,多数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旁征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后,又联系到当今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还可以仅仅在文章的结尾之前,联系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证中心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可以找一本笔记本,建立“素材库”,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每天往“素材库”里记录一件新鲜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让自己的作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自己的作文写出新意,富有现实意义。
  在时评文章的最后一段,归纳总结,发人深省,三言两语又掷地有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此处便不再赘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