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设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技术研发推广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有着重要作用。要遵循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的思路,把握建设原则,汇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行业组织人才,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协同育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农业 协同创新 建设途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成果(编号:2017024Z)。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35-02
一、建设意义
服务区域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强化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协同农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农业生产主体与科研主体,开展应用技术联合研发、攻关、推广,是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義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同时,对涉农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也是深化农业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充分对接,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建设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建设思路
遵循“服务区域、紧贴实际、服务生产”的总体思路,准确定位,明确目标。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主题,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任务为主线,以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需求为导向,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专业、科研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设原则
1.坚持服务三农。牢牢把握服务区域发展的定位,把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的任务确定在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推广、普及、示范、集成、示范、转化等方面,提高服务三农工作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坚持汇集优秀人才。紧密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区域涉农高校、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行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人才,协同区域农业发展,打造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高地。
三、建设途径
(一)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1.开展应用技术攻关与推广。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中心为平台,加强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开展现代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研发、技改攻关、新产品研发,推广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和疾病防治、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成果。
2.开展农业应用技术服务。以中心为平台,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为着力点,面向区域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民培训、基层实践指导。整合人才、知识、技术、资金和设备等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开放式社会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三农工作提质转型,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新技术的集成、试验和示范,促进区域传统农业改造,促进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二)拓展协同创新资源、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1.拓展协同创新资源
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应用技术需求,汇聚一流人才和团队、优质科研资源,形成一批由学科带头人带队、以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为骨干、校企行多方参与的人才团队。协同中心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
2.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以中心建设为窗口,充分对接各级农业行业企业,整合办学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机制。搭建专业、课程、师资、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促进专业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技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创新。组建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构,指导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深度对接。不断深化与区域内龙头农业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创业园的合作,加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进实现全方位、宽口径、深领域的无缝校企深度合作。
(三)推进协同育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农业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协同育人,构建面向区域需求、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杰出人才。打造双师工作站。组建现代农业专家工作站。协同农业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专家和高职院校教师,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引进专家教授、能工巧匠到校兼职,内培外引优质专业带头人和技能大师。积极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对人才培养的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谢蕾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 2014(10)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作者简介:
王晓波,男,陕西省宝鸡市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