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本文主要就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望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53-01
  隨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在上海、浙江实施。新高考背景下,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水平。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概念教学是制约学生能否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因此,基于高考核心素养教育下,加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至关重要。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实际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概念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学生理解概念创设背景,解决问题提供直观。因此,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抽象过程的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运动变化过程,从直观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x在哪个范围变化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形成中,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图形语言和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表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在理解函数单调性定义时,体会全称量词、存在量词等逻辑用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呈现空间几何体,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
  二、积极创设情境开展数学概念教学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活动应该把握概念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人教版必修5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中,可以以中国古代《孙子算经》中的问题导入新课,“今有出门望见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有几何?”。在实际概念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学科素养设计合适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问题,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情景包括:现实情景、数学情景、科学情景,每种情景可以分为熟悉的、关联的、综合的。例如,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复数产生大致经历的过程:古希腊学者丢番图时代,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的著作《重要的艺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几何》,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积极利用反思设置开展数学概念教学
  反思设置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对自身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利用反思设置开展教学,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增强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有利于为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中,在初步教学结束后,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并思考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水滴石穿;骄兵必败;名师出高徒。通过特定设计的问题(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示数学理解力,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数学学科素养在师生交流、问题的有效互动中得到提升。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在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高考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实际教学中教师务必要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全面根据高中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构建合适的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思考相应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其未来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