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能够整合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优势,混合式学习愈发受到专家学者关注。使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回顾了刊发数量、发表期刊、学科分布、研究群體、基金来源、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宏观展望。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可视化分析;内容分析;研究现状;未来趋势;近十年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1-0048-10
1996年,美国率先开始在线学习和在线培训研究,并逐步建立起关于E-learning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原有观念的影响或束缚,人们还是习惯于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造成E-learning的发展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学者们开始反思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关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2003年,以朱智庭教授的论文《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式学习》为标志,国内开始了对混合式学习的系统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混合式学习的学术论文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学术文献却寥如晨星。本文使用Cite 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我国近十年来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总结理论研究状况和相关实践成效,述评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期望能够对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内容分析法与可视化分析法相结合,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得到教育信息的量化处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图示分析,使之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揭示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
运用计算公式R=n*K/[1+(n-1)*K],计算内容分析法信度R=0.912>0.9,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可靠性。
(二)内容类目
通过研读相关论文,借鉴相关类似研究领域划分标准,本研究将内容划分为混合式学习理论研究、混合式学习资源研究、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混合式学习实证研究和混合式学习模式或对策研究等5个类目。
(三)数据收集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本研究成果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所选定的期刊全部为CSSCI来源期刊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于混合式学习名词有“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Hybrid Learning”等多种表述形式,本研究将“关键词”统一使用“混合式学习”进行表述,匹配方式为“精确”;检索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2018年8月,共检索到187篇论文。将所获得的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2016最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论文刊发数量分析
分析图1,可以将10年间混合式学习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9年—2010年)。2010年,出现了第一次学术高潮,主要原因在于第三届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ICHL)于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本阶段就混合式学习的网络资源、学习环境建设及支持服务等技术研究进行了重点关注,引发了混合式学习研究的高潮。(2)第二阶段:理性反思阶段(2010年—2015年)。在此期间,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发文量有所放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混合式学习技术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将研究重点放在混合式学习的实证研究、课程改革与模式构建上。(3)第三阶段:上升超越阶段(2015年—至今)。经过深度思考,适应国际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变化[1],人们对于混合式学习研究有增无减,混合式学习有效性、多元学科及实践应用逐步得到重视,2016年,又将混合式学习研究推向一个崭新高度。
从整体上来说,从2009年至2018年这10年间,混合式学习研究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尤其是在技术应用、实证研究和模式或对策研究等方面,其研究价值性和创新性较之前具有明显加强。
(二)论文发表期刊分析
统计显示出排名前十位的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均超过6篇,总计124篇,所占比例高达66.31%。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刊物为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主要期刊(见图2)。
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杂志》等教育技术类及远程教育类核心期刊对混合式学习研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原因主要在于混合式学习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刊物对混合式学习研究给予较高关注度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由于混合式学习兼顾线下和线上两种资源,比较符合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因此,《中国成人教育》也具有较高的发文量。
(三)论文学科分布分析
统计发现,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中等教育、计算机硬件技术、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外国语言文字、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中国语言文字这10大学科领域(见图3)。
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所占比例高达56.28%,说明混合式学习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教育基本理论而展开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所占比例为25.11%,说明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原因在于混合式学习起源于教育领域里的在线培训;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所占比例为12.55%,反映出国内已经重视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尽可能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尽管外国语言文字、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国语言文字所占比例仅为6.06%,但是,却说明混合式学习正在从教育学逐步辐射到语言文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领域。 (四)论文研究群体分析
1.高影响力作者分析。从发文作者来看,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是赵国栋、赵蔚、孔丽丽、傅泽田、钱宇华、郑兰琴、王志军、陈海建、曾宁和李文昊。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均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所属研究机构,对混合式学习研究的贡献较大(见图4)。
2.所属研究机构分析。从发文机构来说,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江南大学,它们所发表的论文均超过5篇,占整个所属研究机构的55.09%,成为混合式学习的主要研究阵地(见图5)。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混合式学习研究与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经济越发达地区,就越有可能为混合式学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也就越有可能组建高质量的学术团队,打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获得更加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从而涌现出更多的高影响力作者。
(五)论文基金来源分析
统计表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家留学基金共计16项,所占比例高达69.58%,说明论文基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家级课题水平。
尽管混合式学习的省部级基金来源所占比例不是太大,但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问题解决思维可视化表征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教育云的学习分析与教育大数据研究”等,都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快速发展(见图6)。
(六)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分布分析。图7清晰地显示出关键词出现比例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MOOC、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慕课、影响因素、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8直观地描绘出关键词共线网络分布情况。首先,分析图中的节点,为每个节点赋予Degree值,这样,一个节点的大小就可以用其点度中心度的大小来表示,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线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关联程度的高低。
从节点大小来看,和“混合式学习”联系较多的关键词包括“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影响因素”等。这些关键词对其它关键词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近十年来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核心关键词;从整体网络分布来看,“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在线学习”“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学习”和“MOOC”等关键词处于网络的边缘,这些词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七)研究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相关论文分成理论研究、资源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和模式或对策研究等5个类目,对于以上所提及的5个类目下的各个条目,表1不再做详细的划分。图9是有关混合式学习研究内容在2009年至2018年的研究内容变化趋势图,从中可以了解到以上5个类目在此10年间的变化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混合式学习的学术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式或对策研究、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论文数量分别达到50篇、48篇和46篇,资源研究和应用研究较为薄弱,分别只有23篇和20篇左右。
图9是有关混合式学习研究内容在2009-2018年的研究趋势变化趋势图,从中可以了解到,这10年间资源研究和应用研究变化幅度较小,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模式或对策研究变化幅度较大且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1.混合式学习基本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基本理论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其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整体的研究质量。从统计数量来看,尽管混合式学习基本理论研究约占论文总量的24.60%,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混合式学习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或趋势、价值或本质等方面,而CSSCI来源期刊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仅为10.57%,说明整体上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然而,个别文献学术质量较高,所提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如李逢庆以掌握学习理论、首要教学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主动学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所构建的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为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创新了思路[2];王国华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對2003—2012年期间在对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和趋势方面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3];王靖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从“为谁混合”“为何混合”和“如何混合”角度深入诠释了混合式学习的价值与本质。[4]以上学者的学术贡献,为今后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作为“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多元要素的混合,其基本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多种学科理论的融合与升华。但是,认真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研究者大多也只是以教育学科、经济管理学科或生态学科等单一学科为视角,而混合式学习理论应该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反馈理论等”。[5]另外,尽管目前也有不少论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或国内的理论研究现状和成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注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对比与借鉴,就不能更好地进行该领域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术研究价值。
2.混合式学习资源建设研究。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学习平台至关重要。从统计数据来看,资源建设相关论文共计20篇,约占论文总量的10.70%,是当前研究最薄弱的一个领域。大多数混合式学习课程平台是在诸如Blackboard、Moodle、Windows Live群等网络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混合式学习平台的功能分析和改造应用,混合式学习平台设计、搭建与开发,基于混合式学习平台的具体课程实施模式、实现方式,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创设更为先进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如费少梅等所构建的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的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6];王云等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所进行的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研究[7];倪俊杰等构建了O2O直播课堂模式,并进行了成功实践。[8] 然而,由于当前尚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存在着文化差异的各个地区很多低水平学习资源重复建设现象的产生,既减少了资源的区域之间、平台之间的流动,又影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另外,大多数学习资源过多关注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意向,却忽视了导学教师和助学机构这两个与混合式学习具有密切关系的角色。
3.应用研究。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是混合式学习实践应用和成果推广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检验混合式学习效果最常用方法。从统计数据来看,应用研究的论文共23篇,只占发表论文总量的12.30%,表明混合式学习的应用研究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仔细分析,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等方面。图10显示,应用研究所占比例由大到小的
顺序依次是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究其原因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相对来说认知方式相对独立,以自主学习为主,会更加关注先进的网络学习环境;而中小学教育的学习者主要以课堂为主,较少依赖网络资源,网络化学习就显得更少一些。相比较而言,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成人教育方面,学者们将远程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如陈海建等所提出的开放教育多模教学模型[9],茅育青等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行为链之构建[10],温志华的“云课堂”视角下成人高校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思考[11],等等,而对企业培训领域的关注度较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发表论文作者大多数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他们接触企业培训的机会较少,故难以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在职业教育方面,如吴坤埔阐述了基于三维互动混合学习模式的“导游业务”高职课程开发与应用[12],马国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13],丁蕾基于“互联网+”的中职物理混合式教学[14],等等,均是结合职业教育具体课程论证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可行性。中小学教育研究是混合式学习应用最为薄弱的领域,2014年之后才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整体上来说,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层次较低,大多数论文都是将主要关注点放在混合式学习在该领域里的可行性论证,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探讨较少,质量和数量均存在着明显不足。但是,由图10所示的混合式学习应用领域分布趋势可知,虽然混合式学习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应用依然占有很大比重,但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也有较大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呈现出“百花齐放”格局,普通高等教育应用“一家独大”的现状有望得到改善,整体研究趋势正在趋于平衡。
4.实证研究。仅仅依靠对现象的描述与总结,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单凭对理论进行归纳与推演所得出的结论,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实证研究,通过对现象客观、真实的分析,方可探究学习者心理发展轨迹,并找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从统计数量上来看,混合式学习实证研究占总论文量的25.67%,其中CSSCI检索源期刊占36.01%,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说明混合式学习的实证研究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如吴彦茹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验证了混合式学习对发展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显著促进作用[15];王志强以“高校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构建了立体化的混合式CDIO教学体系[16];张成龙等以Y高校的实践为例,对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7],等等。以上这些论文以具体实践对象、实施课程、涉及要素或者教育机构等为实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
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实证研究方法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行动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实证研究后期的跟踪研究也有待于加强。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由于没有将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来提取变量,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是不充分的,进行理论构建与演绎推理的部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证研究的可信度。
5.模式或对策研究。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或对策建议是混合式学习的成果体现,是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混合式学习研究发展和实践推广的关键。模式或对策研究以論文50篇数量、26.74%比例雄踞榜首,成为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
但是,在众多的模式构建或对策建议中,大多数研究只是做了理论归纳与推演,从理论上所提出的模式模型或学习策略,既没有建立在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也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其主要侧重于设计和分析环节的研究,而对于开发和实施等环节的关注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模式构建或对策建议的可靠性和价值性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探讨。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教学模式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混合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升,要求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这种教学模式要由传统课堂的“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主导性与主体性相混合”,因此,需要对“教”与“学”重新定义。教师既要重视“如何教”,更要关注“如何促进学”,教师的任务应该由“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转向“告诉学生‘知识在哪里’”;学生既要重视“学会”、更要关注“会学”,学生的任务应该由“听”与“记”转向“找”与“解”,使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二)学习资源的技术化与个性化相混合
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Singh & Reed)。[18]因此,混合式学习既要求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构建更加优质、先进的学习服务平台,开发更多高质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使之与传统学习资源相互配合;又要求所开发的学习资源必须与学生个性特征相匹配,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能力做出灵活、适当的调整,以便使不同进度的学生达到相同效率与效果。
(三)学习评价的线上与线下分析相混合 学习效果是一切教育形式的目的与归宿,而学习效果需要通过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价才能了解。混合式学习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建立长期的评价机制方可达成目标。混合式学习的线上学习痕迹借助于网络平台比较容易获得,线下数据统计尽管比较困难,可以通过纸质版的扫描、电子版的转化等途径来实现,将线上分析与线下分析相结合,从而为混合式学习的改进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依据。
四、结语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与可视化分析法对近十年来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总结了论文在刊发数量、发表期刊、学科分布、研究群体、基金来源、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宏观展望,旨在能够对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资料。然而,本研究由于篇幅所限,研究分析对象仅局限于国内近10年来所发表的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硕博学位文献、出版专著及其他学术期刊的论文尚未包括在内,导致了研究分析的样本数量略显不足,未能完全涵盖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的所有研究。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知网(CNKI)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不可否认,其所收集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能存在数据的缺失,造成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欠妥或失当,因此,期望此文能够对今后混合式学习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的数量与范围,还应加强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的对比和借鉴,并对造成相关差异的具体原因做进一步分析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娟娟.大数据时代教学新模式:知识传授与内化互补融合[J].江西社会科学,2017(4):250-256.
[2]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3] 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等.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2):25-31.
[4] 王靖,陈卫东.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混合式学习本质再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6(5):68-74.
[5] 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52-55.
[6] 费少梅,王进,陆国栋.信息技术支持的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7-60.
[7] 王云,苑新美.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6):60-66.
[8] 倪俊杰,丁书林.O2O直播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14-118.
[9] 陈海建,韩冬梅,陈蕾蕾,等.开放教育多模教学模型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7):38-44.
[10] 茅育青,杨小洪.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行为链之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2):38-45.
[11] 温志华.“云课堂”视角下成人高校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81-84.
[12] 吴坤埔.基于三维互动混合式学习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2):139-141.
[13] 马国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66-70.
[14] 丁蕾.基于“互联网+”的中职物理混合式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41-145.
[15] 吴彦茹.混合式学习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發展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83-88
[16] 王志强.高校的混合式CDIO教学——以“高校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13-119.
[17] 张成龙,李丽娇,李建凤.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以Y高校的实践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0-66.
[18] 王毅.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曹 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