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随堂“微习作”,深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微习作”是对教材内容的迁移运用,也是对知识的再创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阅读理解,实现读写的无缝对接。微习作具有耗时少、易操作、针对性强等特点。随堂微习作可以得到老师的现场指导,即时反馈也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和共同提升的机会,能够切实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微习作有利于锻炼阅读思维,有助于挖掘文本价值。微习作追求读写共生效应。随堂微习作根据教材来设计,顺势而为,能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微习作;读写共生效应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用”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理论,“读写结合”便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阅读教学承载着理解和表达的双重使命。所以,阅读教学必须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微习作”是指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提炼习作题材,学习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缩写、改写、续写、创写等片段练习。微习作是对教材内容的迁移运用,也是对知识再创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阅读理解,实现读写的无缝对接。微习作具有耗时少、易操作、针对性强等特点。随堂微习作可以得到老师的现场指导,即时反馈也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和共同提升的机会,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微习作”锻炼阅读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微习作绝对不是简单的仿写。它凝合着理解思想内容,揣摩表达方法,糅合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微习作锻炼逻辑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想》后,笔者让学生仿写一节。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发现,诗歌每节是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于是,学生便想到写耳朵、鼻子、血液等。原文写小手是“带着、牵着”,而脚丫是“伸进”,眼睛则是“看、瞧”。阳光就“悠啊,悠——”,树根就“长啊,长——”,眼睛就“望啊,望——”,于是就构思出:
  笔者想把耳朵/安在田野里。/听蛙鸣阵阵,/听虫吟声声,/唱啊,唱——/唱出大自然的交响曲。
  这样一写,不但学习了作者选用典型事物来表情达意,用词准确,而且增进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后,笔者设计了续写的微习作。从前文的暗示得知,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而老板一家去了教堂也即将回来,凡卡接下来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课文描写老板的凶残、伙计的冷漠无情也为习作提供了范例。通过续写微习作,练习了用具体描写来表达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俄国旧社会黑暗的理解,从而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微习作锻炼求异思维。续写《凡卡》的微习作中,有很多同学并不按常理,而是描写了凡卡奋起反抗,连夜出逃,终于和爷爷团聚。有点则写了凡卡忍辱负重,坚强不屈,偷学做鞋技术,终于逆袭成功。这些习作表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不但是对凡卡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不公平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达到深化阅读理解的目的。
  2.微习作锻炼批判思维。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大部分老师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都会教育学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能眼光狭隘。很明显,课文中的青蛙是眼光狭隘,看事物是不全面的。然而,小鸟一直说青蛙错了,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有老师设计微习作,让小鸟和青蛙互换位置后进行对话:
  小鸟说:“在井底看,天果然只有井口那么大。”
  青蛙说:“在井外看,天真是大很多,大到山边。”
  小鸟说:“不对啊,山那边还是天空啊。”
  青蛙说:“那我得去看看。”
  学生在习作中真切地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青蛙跳出井底看到的天是有限的,小鸟所看到的天也是有限的。其实,人认识的自然从本质上说也是片面的,微习作锻炼了批判思维。
  二、微习作深挖文本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只是一个例子。”统编教材按单元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合形式。如果语文老师教学时只是理解内容、学习写法,就狭隘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绝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练习。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了这样一次微习作:假如小女孩在擦燃一大把火柴之前,先擦燃第五根火柴,她会看到什么呢?请仿照课文写一写。学生很敏感察觉到在小女孩生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课文没有提到——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同学们都觉得完美的人生应该要有母爱。所以,许多同学都在微习作中写到小女孩擦燃第五根火柴时看见了妈妈。也有些同学写看见了同学,看见了朋友。同学们通过阅读思考,感受到小女孩需要母爱和友情。这些理解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安徒生九岁丧父,随后母亲改嫁,他和奶奶相依为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隐含着安徒生对母爱的渴求。在微习作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是无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之内化于心的。而设计“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这样的微习作,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唤起对人物命运的关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典型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但是当它作为教材时,文本的价值就不在于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而是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进而对比感受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徒生自己也说过:“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来看,小女孩虽惨死街头却“带着微笑”,安徒生并没有将小女孩的死归咎于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富人不仁,而是以悲悯的情怀包容了这一切。如果这个童话是写给学生看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和流露出悲悯的情怀就是核心价值所在。这也许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历久弥新的缘故吧。如果我们只是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告诉学生,是达不到内化的效果的,也无法陶冶学生的情感。
  三、微习作追求共生效应
  朱作人教授在其《阅读心理学》中曾将阅读定义为“从文字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一“意義”,不仅是指阅读材料所说的“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一个从外部吸收的过程,也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和记忆,我们可以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丰富表达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模仿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微习作不仅使学生习得表达方法,刺激他们对写作的热情,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丰富个人情感体验。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必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实践体会表达的美,从而促进阅读理解。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可以敏锐地意识到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通过幻象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仿写小女孩擦燃第五根火柴”的微习作。有了前面四次擦燃火柴看到幻象的范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作者将幻象写具体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选取美妙的事物来描写。幻象写得越具体,说明对表达方法感悟越到位;幻境描绘得越美妙,说明对 “向往美好”的人文主题体会得越深入。可见,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是在具体的习作情境中同步生长,共同作用的。真正的阅读并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过程,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
  微习作深化了阅读理解,是阅读积累的延伸。随堂微习作根据教材来设计,顺势而为,能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永林.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发展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
  [3]殷亚清.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习作知识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