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已经向着文明和法治社会前进。小学是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形成正确是非观的重要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浅析了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现状,探究如何加强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融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德育 小学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就是希望为小学生建立一个基础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与实际结合,将德育教学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进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以下就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逐步扩展教学内容。
  一、研究现状
  1.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一个地位。一方面,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另一方面,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入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多元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难以发挥出实际效果。首先,这和傳统教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教师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概念型讲课为主,没能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特点,带动《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性的缺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固化,使课堂氛围以单一的“讲课”为主,而不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其次,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教学固化直接导致教学脱离实际,教师教学一般停留在教材的理论部分,实践操作部分受到教学设备和环境的影响难以实施。脱离实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结合生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工作开展困难。[1]
  2.小学生的认知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却重知而轻行,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和不尊重家长和老师等情况,大多数学校都不是依靠引导和启发来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改变,而是靠加强惩罚力度,依靠惩罚来给予学生警醒,想要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不管是德育教育还是法治教育都不能够深入小学生内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形成,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近年来,小学生在学习上学习依赖性强、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差;在生活中部分学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多发;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尊重长辈和师长、欺负弱小同学等。这些状况表明当代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完善,加上素质教育的缺乏,其对道德的认知还不全面,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方面都出现了偏差。[2]
  二、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结合实际,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的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个人层面将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还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重阶段性的衔接和过渡。例如教师以学生班级中发生的冲突事件或者现状为教学素材,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将核心观念融入实际生活中,以此使小学生感受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清除公交车站牌的广告、到敬老院学会尊重与爱、到社区打扫卫生等活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和评价,将优秀的品格深入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中。
  2.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中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和感知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低年级的小学生可能会在道德认知方面出现问题,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道德意志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知,想要小学生长期不变的进行理论讲述,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效率也会降低。那么,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活动中,道德教育的效率就会大幅增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也会提升。例如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讲座、开设以诚信考试为主的主题班会、在课堂中让大家自主分享有趣的故事或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高年级中开设小组辩论赛、组织学生对社会某一个现状进行调查活动等。开设活动的方式多样,只有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教学时机,顺应学生发展,才能将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中,真正发挥教师教育机制。
  3.教师要坚持渗透性,帮助学生养成守法好习惯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会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首先,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的给予学生暗示、熏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在校期间,能以教师为榜样,自主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其次,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接触事物较少,对许多问题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导致小学生道德的意志薄弱,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埋藏巨大的隐患。俗话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在教育上,教师应从一点一滴开始,循序渐进的传达法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行为习惯的渗透性,帮助学生从行为上知法、懂法、守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难以衡量的,爱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告诉学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被个人的汗水和付出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同等对待,通过教导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另外,要让学生意识到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正确方式。通过主题活动或者班会,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联系同学,用家庭参与的方式联系家庭,为学生带来全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感受到道德和法治带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朱俊博.小学德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