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兴趣探索》教学活动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设计理念]
  关于生涯教育,本人很认同克伦伯兹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扩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生涯决定不能仅仅基于现在所显现出来的特质;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必须随时培养职业应变能力;必须鼓舞人采取行动,而不是坐待诊断结果。生涯之路就是要学习新的事务;不断接受新的教育。他强调发展、强调学习和行动,而这种理念本人认为尤其适合青少年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发展变化中的人,可塑性非常大。
  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本人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去探索自己和外部世界,既能看到生涯发展的大致方向,又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感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不断激发自我潜能,而不是非要锁定一个目标然后刻板地去执行。
  基于这样的想法,本课的设计除了引导学生对兴趣类型的探索和澄清之外,也强调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更多元的兴趣探索和有益活动,重视当下的每一个学习。另外,本人认为了解和充实自己是一个实践过程,如果只停留在课堂的体验和讨论中,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在行动上,通过学习单的任务设计,促进学生在课后进行后续行动。
  [学情分析]
  在多年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本人认为在兴趣问题上,学生的困扰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没思考过自己喜欢什么,或者说偶尔思考一下但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这类学生可能从小就被家长教育要好好学习,一切为了学习让步,他们没有什么机会去思考和体验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你问这些学生喜欢什么,他们可能就会很茫然地说不知道,或者说都不喜欢。
  第二类,学生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喜欢某项活动或某个专业某个职业。比如,有学生说他喜欢金融,当问他原因的时候,他说因为学金融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对于一名金融从业者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他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那么也许他只是以为金融能帮他赚很多钱而喜欢金融,而不是喜欢金融工作本身。
  第三类,兴趣和能力不相吻合。也就是并不擅长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个学生说自己很喜欢唱歌,想当一名歌手,但他的歌声只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可能并没有当歌手的潜质。
  本课尝试帮助学生解决前两类困扰,第三类困扰,一般会放在自我探索板块结束前的统整课上来加以讨论。
  [理论基础]
  讲到职业兴趣,大家都会想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认为,人的兴趣类型有六种,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
  而职业世界也可以按这六种类型进行分类,如果人的兴趣类型和职业类型相对应,他的工作满意度就会高,就会觉得愉快。依据兴趣类型代码,可以搜寻到和它相符合的职业。
  在运用这个理论进行教学时,本人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教师运用这个理论帮助学生进行兴趣类型的澄清,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的认识,拓宽在职业前景上的思路,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限定自己。第二,兴趣类型对应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职业,而是一类职业领域。教师要帮助学生去理解自己的兴趣内核,然后触类旁通地找到它的同类活动。比如有学生说我喜欢做发夹,但是很难靠做发夹养活自己,那我未来究竟做什么好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做发夹这件事情的内在活动是什么?其实就是喜欢美的事物和喜欢动手,也就是艺术型A和现实型R。然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考虑这个世界还有哪些活动是AR类,同时比做发夹有发展前景?其实有很多,比如服装设计,雕塑、陶艺、烘焙等等。当教师用这种思路来指导学生,学生的视野就拓宽了,同时也有了进一步探索和行动的方向。第三,学生很多时候只看到职业的外衣,没看到它的活动内核,这也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兴趣探索时需要注意的。本人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经过评估,结果显示是R型的,但学生会说我觉得自己不是R型的,因为R型推荐的职业是花匠,木匠,这些我都不喜欢。如果你再追问他喜欢什么,他可能会说喜欢动手做实验啊,做机器人我也很喜欢。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说自己不是R型,是因为可能在他观念里,R型所涉及的职业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他喜欢的活动内核是动手操作,这就是R型。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兴趣类型。
  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意识和行动。
  3.引导学生明白主动的接触、探究和尝试是澄清自己兴趣的方法。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活动方法]
  本课最核心的方法是玩卡牌。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发了一些生涯教育类的卡牌,在带学生玩卡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探索。卡牌的出现,让学生有种玩的心态,更容易讓他们觉得新鲜,有趣,从而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全身心投入。另外,卡牌可以随意移动,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容易被呈现。本人实施过好几次,学生都很喜欢。玩卡牌,很具挑战性的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卡牌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并让自己的经验、感受或困扰可以被表达出来和被澄清。因此,在玩卡牌时,提问和分享就非常重要。
  本课所用的兴趣类型卡是本人改编设计的,一共40张,每种兴趣类型6张,卡片上的内容是这一兴趣类型的代表性事件和活动的描述,再加上4张功能卡“喜欢””不喜欢”“体验”“没体验”。卡片的内容最初来源于台湾吴芝仪教授所著的《生涯探索与规划——我的生涯手册》56页的兴趣列表,后来做了三个调整:第一,删减了数量,使得适用于40分钟的课堂。第二,将表述改得更明确易懂,第三,将一些活动改得更符合大陆地区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环节一:兴趣猜猜猜
  1.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引入主题
  2.所需时间:3分钟
  3.活动步骤:
  教师分别邀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请其他同学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了解,猜一猜这两位同学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职业兴趣探索。教师简单讲解职业兴趣探索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教师过渡:周国平、俞敏洪说: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之外,我们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实践等机会,对自己兴趣、能力等进行探索,尝试构建对职业的一些认识。大家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兴趣探索,加深我们对自身兴趣的了解。
  二、团体工作阶段
  环节二:兴趣类型知多少
  1.设计意图:初步了解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
  2.所需时间:10分钟
  3.活动步骤:
  (1)老师介绍6种兴趣类型的特质和典型的职业
  (2)邀请学生列举6种兴趣类型所对应的校园活动
  环节三:小卡大乾坤
  1.设计意图:澄清自己的兴趣类型;明白主动的接触、探究和尝试是澄清自己兴趣的方法;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意识。
  2.所需时间:22分钟
  3.活动步骤:
  (1)发给每位学生一套生涯兴趣类型卡(详见附录一)
  (2)邀请学生将卡片进行第一次分类,规则如下:
  ① 将卡片分成两类:喜欢VS不喜欢
  ② 在“喜欢”的那堆卡片中,根据卡片的字母标识,算出每一类型的数目,根据数目最多的前三位,得出霍兰德兴趣代码。
  (3)在学生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巡场,适时回应学生的疑惑。
  (4)学生分类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出一般存在三种状态——兴趣鲜明、兴趣广泛和兴趣待喂大。现场调查这三种状态各有哪些同学,分别邀请这三种状态的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困扰。提问如下:①(针对兴趣鲜明的同学)你的兴趣类型是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有困扰吗?②(针对兴趣广泛的同学)兴趣广泛带给你什么好处?有什么困扰?③(针对兴趣待喂大的同学)澄清一点,卡片里呈现的活动只是这些兴趣类型的代表活动,并没有涵盖全部,所以有可能只是你不喜欢卡片里的活动,不代表你就真的没有很感兴趣的事情。 有什么困扰?
  (5)教师介绍兴趣的三种层次——有趣-乐趣-志趣,引导学生不管处于哪一种状态,都需要有方向地进一步探索,有选择的刻意练习。
  (6)邀请学生进行第二次分类,规则如下:
  ① 请在“喜欢”的那堆卡片中再将其分成两类:有实际接触/体验VS没有实际接触/体验
  ② 在“喜欢且有体验”的那堆卡片中,根据卡片的字母标识,算出每一类型的数目,根据数目最多的前三位,得出霍兰德兴趣代码。
  (7)教师提问:是否和第一次分类的结果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别对“喜欢且有体验“以及”喜欢但没体验“这两个区域进行命名,由此教师引入“实质兴趣”和“表面兴趣”的概念。
  (8)教师采访1-2位學生:“表面兴趣”区域的活动有哪些?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喜欢它?该区域可能向哪些方向转化?有没有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原以为喜欢的,接触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
  (9)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兴趣定位上要防止叶公好龙,只有尝试体验过才能知道喜欢的深浅。
  三、团体结束阶段
  环节四:结伴同行共成长
  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制定进一步探索的行动,并寻找人际支持资源
  2.活动时间:5分钟
  3.活动步骤:
  (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邀请每位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下在兴趣探索方面,自己接下来想去尝试的一件事,贴在大白纸上。
  (3)邀请部分学生进行分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