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增多,直接导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等都发生了改变。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明辨信息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文章主要提出了在新时期下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72-01
  引言
  在新时期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的增多,并且信息的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的信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大概在6-12岁之间,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三观也没有形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德育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因此,需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1]。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学缺少实质性内容。
  对于学校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德育教学,因此,很多学校为了能够提升本校的教学水平而故意夸大德育教学的水平,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德育教学缺少实质性内容。过分夸大、空洞的教学目标,会使德育教学变得形式化和程序化,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背离,从而限制了德育教学实际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学使用的教学模式严重落后。
  在多数的小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创新,所以还是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通过德育故事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而且传授的德育内容是相对固定的缺少了代表性和时代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德育知识,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思考,不仅如此,部分德育知识具有抽象性,会造成德育教学的效率低和质量差的问题[2]。
  3.教学观念落后。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所以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学不受重视的表现:第一,德育教学向形式化方向转变。很多学校宣传的德育教学都只是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并没有对德育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德育教学的思想落后。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没有更具时代的发展对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改进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内容和模式进行德育教学,从而制约了德育教学的发展;第三,德育教学缺少师资力量。在小学开展德育教学并不是一项短时间的工作,而是一项持续时间很长的工作,对于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德育知识的教学,还要起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并没有德育教学专职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学兼职,从而从根本上减弱了德育教学的实际效用[3]。
  二、新时期下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对德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德育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种情况,小学德育教师要加强自学和钻研,坚持探索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不仅如此,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强化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帮助教师提升德育理论水平。另外,学校可以选树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等先进德育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引导,鼓励教师和学生崇尚优秀品德,弘扬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德育教学内化。
  从目前现状来看,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都会对传统的教学课堂产生抵触的情绪,会使得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会对德育教学的内容缺少认同感,不能够体会到德育教学深刻的含义。对于此,要想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深化学生的德育意识[4]。
  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举例来说,在开展节约用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但是单纯的理论宣讲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根本无法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用水习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品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认知能力。
  3.对教学课堂实践环节进行强化,促进德育教学的外化。
  在传统德育教学环节中,存在实践环节缺失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验生活。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索,在不同情况出现时,如何让自己坚持去做有道德的人,并且去亲身实践,正确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并最终把这些正面评价反馈到课堂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道德意识。例如,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努力做一名文明游客,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做一名好少年,在公共场所,要做一名文明公民,不吵闹和大声喧哗,遵守公共场所秩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学生思想、生活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作为小学教师要在明确学生年龄特点的同时,提高德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工作中优化教学办法,切实做到多听、多看、多思考,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运用更为巧妙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方艳.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6(6).
  [2]简跃虹.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17(55).
  [3]梁秀云.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 中華少年,2017(36):20-21.
  [4]赵斐. 新时期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有效策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