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是一种唤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位特级教师来我校做公开课,课一上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不无抱怨地说:“哎呀,如果让那几位好孩子回答,效果将更好,怎么他喊的大多是差生呢?真让人揪心,好在回答得还算上路!”
  听完这话,我赶忙拉着这位班主任与那位特级教师聊了起来:“您为什么叫那几位学生回答呢?是否有意先叫差生,再叫好学生?”特级教师摇了摇头:“不,我只是看到这几个孩子手举得高高的,眼中有一种渴盼的目光,我怎么忍心压抑他们呢?”班主任接口道:“哎呀,我坐在旁边,看到那几个孩子举手,心想,可别叫他们,可您的手偏偏就指向了他们。”
  接着,我又找到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刚才老师夸你们上课时表现得特别棒,你们对自己的回答满意吗?”其中一位说:“满意,老师当时就夸我‘不错’嘛!”我又问:“今天你们为什么敢举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师有意思。”“讲课有趣。”“这么多人听课,反正他也不会批评我。”
  听了班主任的怨言,又听了学生的心声,再回想特级教师上课的情景,我不禁对这种让班主任“揪心”的举手陷入了沉思。
  思考一:为何平时不举手的学生,这时一反常态呢?儿童纯真的话道出了真谛:“上课有意思。”“不会批评我。”是的,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风趣、充满激励的谈话,和善可亲的表情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打破了学生的紧张与禁锢,而敞开的心扉、放松的心情使学生极易产生一种亲师情与向师力,于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表现欲一下子爆发了,即使所谓的“差生”也能答得“还算上路”!
  思考二:特级教师为何“偏偏喊了他们”?因为在特级教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没有好与差之分。他没戴“有色眼镜”,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不忍心压抑他们目光中透露出来的渴盼,随时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于是便“偏偏喊了他们”。这是一种教学的平等,一种承认、一种赏识、一种关爱、一种保护!如果我们每节课都以这种心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又何来“差生”?
  思考三:孩子举手,班主任揪心,这又为何?因为班主任知道他们是“差生”,认为他们回答会出错,不出彩!平日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十分了解,学生也自知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基于这样的心理定位,日常教学中,老师的目光总是在“差生”的脸上一扫而过。“差生”即使偶尔被喊一次,也往往因回答不到位而遭到老师的怒视,饱尝失败的滋味。像这样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让他们体验成功,孩子又怎敢举手呢?“揪心”来自于教师不该有的也是不正常的心理,怕学生出错,怕影响既定的教学程序!这种不敢暴露教学问题、尽量掩盖或躲避问题、不善于根据学情而因材施教的做法,便是我们一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犯的毛病,也是与特级教师的差距所在。实际上,教育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唤醒,学学“皮格马利翁”效应,不要把任何一位学生定格为“差生”,要像那位特级教师那样,关注每一朵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那时你将再也无须“揪心”!
  
  [责任编辑:何 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4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