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初中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影响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与人交流能力。根据对最近一段时间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了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本文主要对群文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群文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00-01
  前言
  当前的语文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群文阅读教学能丰富完善现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形态。以单篇阅读为主的教学形态使语文学习过程及结果过于碎片化,使得语文学习的价值窄化,不利于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形成。群文阅读教学则是阅读教与学内容的结构化重构,它可以打破单篇阅读的桎梏,使语文课程中阅读内容更加多元化,群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将学生的阅读领域从课本拓展到与之有着各种意义关联的课外文章、书籍中,能有效弥补语文学习阅读量严重不足的缺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效机会。
  一、明确群文阅读的组合选文议题
  教师在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法对初中生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进行组合选文的议题,使群文阅读教育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指向。在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和确定上力求做到文本思想内涵和言语形式并重,特别是在文学类文体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应更多的挖掘作品思想内涵背后的言语形式特征。教师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对组合文章进行划分,让初中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比较在同一题材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方法,进而在自己日后的作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再者教师可以把同一主题的文章划分到一起,这些划分到一起的文章具有相同的主题,但是不同的作者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初中生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的魅力,进而提升初中生再阅读时的思维创造力[1]。
  二、重视文本的灵活组合
  群文阅读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将多文本“结构化”。找寻多个文本间的异同点,有效整合所选文本,努力做到课内外结合、篇段结合。文本组合方式可以是课内多篇,也可以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课内多篇带课外多篇,还可以是课内篇段带课外篇段……同时,教师还可根据议题内涵、学习需求适当加工、重构,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当的阅读文本,利教便学。
  三、加強课后练习进行阅读巩固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在课堂的最后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思考,也可以在阅读之后安排初中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初中生学会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做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语文教师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在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再者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在课堂上的群文阅读内容为初中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初中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试想如果身为作者初中生会进行怎样的描写,这样就可以提升初中生在群文阅读中的思考能力。
  四、引导初中生进行集体预习,从大方向掌握材料
  群文预习打破了以往的预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预习方法,在进行预习时使用群文预习对整本书或者整个单元进行预习,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初中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大概的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握,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心理准备。可以让初中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侧重点的去听课,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这样也可以提升初中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更加的投入,让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2]。
  结语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就是拥有着高强度的自主性和极强的创新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时采用群文阅读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文章上的自由选择组合,这样的新颖的教学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并且使初中生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辨别和认知能力,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技巧,使初中生的阅读成绩得到不断地提升,最后使初中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不断地进步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苟芳.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8(31):129-130.
  [2]房惠萍.细节描写彰显文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8(9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