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群文阅读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能力可谓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若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群文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教学方式逐渐兴起,这一方式使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确的实施路径,本文拟以送别诗为例,简要阐述群文阅读在古诗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送别诗;群文阅读;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88-01
  群文阅读是国内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以单位时间内多文本比较阅读为主要特征,以“集体构建”“寻求共识”为主要形态,以求提升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等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满足个性化阅读的需求。
  一、通过同主题选文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
  与群文阅读相对的概念就是单篇阅读。单篇阅读比较侧重于单篇精读,要求在一定程度内把每一词句加深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压缩课堂阅读的容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群文阅读以单元整合、群文拓展主题,突破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局面,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递进。在此基础上选取教学的文章尤为重要,既要实现现有课程与课外知识的同步阅读,求同比异,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策略和体会到主题集中阅读的兴趣。诗歌是诗人情感高度凝练概括的表达,在选取诗歌时,一是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分类为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分别进行主题教学;二是可以把存在相同意象的诗歌归纳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群文阅读《故事中的酒》中,选取了《送元二使安西》、《过故人庄》、《月下独酌》节选、《凉州词》四首诗,在比对读议中结构化地理解诗中酒与景、景与情的关联,感悟诗中的酒文化。教师在教学中把不同诗人的作品重新整合,可以使学生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进行阅读,同时也是對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巨大挑战。
  二、利用比较这一阅读策略来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
  “比较”这一策略可以说是群文阅读中使用的最多的教学方式,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比较表达形式方面都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使用。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从而得到自己的收获。比如在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高适《别董大》、李白《送友人》、《赠汪伦》这五首送别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表格:
  篇目送别之情送别之景送别场所
  《送元二使安西》
  《离亭赋得折杨柳》
  《别董大》
  《送友人》
  《赠汪伦》
  通过简单明了的结构化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去繁求简、求同存异。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柳”、“酒”、“落日”、“流水”和“亭子”等景物常在诗人表达送别友人离愁别绪之情时所用,古代诗人在与友人送别时常常借助这些经典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探究,李白的这两首送别诗中,还可以发现“流水”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多次出现,但在不同的诗歌,“流水”却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在《赠汪伦》中,李白是想通过水来表达与汪伦深厚的感情,表达对友人的良好祝愿,而在《送友人》中,李白则是通过水来表达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不舍的情感。通过“比较”来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总结归纳出诗歌当中常用的一些经典意象,更是能通过这些意象的比较来感悟出诗人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比较”,在教学意义层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通过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来拓展群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材火焰高”。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核心,而不是老师单独在讲台上进行讲授。像诸如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以及分享对话等形式的学习应当成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若想要取得一定的效果,以下两点是重中之重。首先,在老师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之中,老师对学生的答案不应作对与错的判断,而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引导和启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且富有探索性的讨论范围。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在和学生探讨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想法先说来听一听。”“说实话我不太能认同你的观点,你能再全面地阐述一下你自己的观点吗?”“你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吗?”老师通过这些开放性且充满引导智慧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深入,探讨的广度也不断的扩大。其次,讨论的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多角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上述表格的使用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表格当中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得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以及想象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答案,可以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学当中来。最后,学生在参加讨论的过程中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讨论技巧,学生要懂得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及时记录下来。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厘清思路,层次明确,逻辑清晰。
  四、通过探究性策略来培养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深层次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不能只单单是读,还要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如果只是单纯加大了阅读量,而没有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思考,这样恐怕只会使得群文阅读流于形式。阅读的能力可以由浅入深分为以下六个层次,既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在不少阅读教学中都只是在复述和解释上下大力气,可能偶尔会涉及重整能力的确认,而对后面三种能力的培养则经常忽视。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是长时间在浅层次中徘徊,不能向深层进行拓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例如在上述三首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千古传诵的送别诗,时隔一千多年,为什么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身影?为什么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一代又一代的进行学习?我们今天学这些送别诗,到底在学些什么呢?学生一时可能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得到答案,但是老师要让学生去进行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因为正是这些关于寻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才是我们现在来读这些送别诗的意义所在。人生的主旋律其实就是离别,别人是我们眼中的过客,我们亦是别人眼中的过客。“多情自古伤离别”,尤其是在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一别之后,真的是此去经年,便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因此古人十分注重离别,离别之时,不仅仅要备酒践行、折柳相送,更是要作诗话别。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诗经》中便有一些关于送别的诗篇,而古典诗歌经过发展盛极至唐朝,由李白、王昌龄、王维这些伟大的诗人又创作许许多多经典的送别诗篇,这既是对诗歌文化的进一步发扬,也是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儿女对于友情珍重的高度升华。这些诗歌通过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经典的意象,能够引起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任何的消减,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淡化,它反而会使得时间的流逝愈显珍贵,更能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阅读到这些诗歌时激发起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要学习这些送别诗的文化意义所在。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到这一层,这正是当下不少语文课堂所欠缺的。通过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才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刘晓军.群文阅读:基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本土创生[N].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