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本科生教育关怀品质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融合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融合教育的实践中,学前本科生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后备力量,因此调查和探讨学前本科生的融合教育及教育关怀品质是很有必要的。课题采用调查和访谈法,对学前教育本科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本科生对融合教育和教育关怀品质的认识现状,从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学前本科生对学前融合教育和教育关怀品质的认识不够;对待学前融合教育和教育关怀品质持有矛盾态度。对此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融合教育;教育关怀品质;学前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当前,融合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它尊重儿童所存在的差异,保证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都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有责任通过调整教育教学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必须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对于融合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儿童,他们更加需要关怀,只有充分的关怀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让他们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富有关怀品质。学前本科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他们所具备的融合教育态度和能力对融合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问题与设计
  (一)概念界定
  融合教育是指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公开发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融合教育强调在普通教育中纳入特殊教育,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
  (二)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师范院校(本科)大一到大四的学前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60名同学,共240名同学。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95%。该样本中,大一学生60人,占26.3%,大二学生60人,占26.3%,大三学生55人,占24%,大四学生53人,占24%;其中,男生17人,占7.5%,女生211人,占92.5%。
  2.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描述
  本研究以融合教育为背景,首先了解学前本科生(以下简称学生)对于融合教育的掌握与认可是必要的。通过调查可以看到,3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69.5%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表示“充分了解”的则为0。而对于了解融合教育的途径,有46.43%的学生认为来源于“课程与教材本身”;认为来源于“任课老师”的有59.52%;从“特教专业”了解的仅有8.33%。
  从数据可得知,该学生对融合教育概念缺乏深入的认识,融合教育知识掌握较少。
  (二)对不同类型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接受程度
  我国目前进行融合教育的形式就是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该问题的回答能够反映被调查者对于融合教育的态度情况。
  如上图所示,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包括“非常不愿意”和“不太愿意”)占比20.24%,问其原因,当中有47%的学生认为特殊儿童会带来诸多麻烦、29.4%出于缺乏知识和能力害怕自己做不好,17.6%的学生表示心理排斥;其余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比79.76%,其中有43%是出于同情与责任,33%是出于能力和信念,20.7%的学生则是出于职业要求;大部分学生还是保持中立和观望态度。当被问到“是否愿意深入学习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时,有约68%的学生表示愿意。另外在接受特殊幼儿的类型上,也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一般视听障碍的幼儿,对于弱智、多重障碍等更为困难的儿童接受程度较低。从数据可得知,学生目前未具备良好的融合教育的态度,少数存在排斥心理。
  (三)学前教育本科生对教育关怀的了解和态度
  教育关怀是本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因此调查也设计了较多的提问,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调查显示,97.62%学生对教育关怀不了解,其中超过75.34%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从课程、教师等途径获得有关知识;认为从课程处获得知识的有3.8%。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育关怀的认知主要还是集中在“尊重差异”“关心爱护”这些基本的生命关怀或心理关怀上,而对于教育过程、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发展性关怀感受较浅。由此可知,学生对教育关怀的认知在范围、深度上都不够深入。
  在教育工作中,对孩子的教育关怀必不可少,而在融合教育下,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关怀势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育关怀态度的调查中,大部分还是较愿意的,极少数学生表示不愿意,不确定的也有一小部分。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中,73.4%是出于时间和精力可能不够以及害怕自己做不好,另外还有20%出于心里排斥和怕麻烦;持肯定态度的更多的出于同情与责任,占比48.81%,其次出于能力与信念,占比28.57%。可见,多数学生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关怀,保持观望态度的学生多数也是出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还是很乐意提升自己的教育关怀知识与技能。这里就主要涉及外在条件问题:如幼儿园或其他工作单位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安排合理的工作内容,以保障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可以提供相应的职前会在职培训等,当然,最重要的职前培训就是高校教育。
  四、当前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关怀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相关课程与教材,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知识的直接途径;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教师本身可能对教育关怀不甚了解;第三,从课程实践经验来说,实践机会比较少,或者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关注到相关情况并反思其教育关怀。
  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其教育关怀知识与能力的作用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整个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学生具备教育关怀意识与否的首要环境;其次,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是否认可或尊重,会对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关怀”知识的熏陶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由社会文化大环境带来的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会在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产生直接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邻里的评价与期待等。
  从学生个人教育关怀能力的角度来说,首先,学生自身是否愿意从事幼教行业会对其进行融合教育和教育关怀的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同学自身是存有浓厚的融合教育与教育关怀的意识,但是他们明确表示将来不会从事幼教行业,这样一来,他们不会有进行教育关怀的实践。
  五、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关怀品质培养对策研究
  (一)更新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创设“教育关怀”大环境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学前本科生教育关怀能力的培养并非一个专业、一个院系或者一所学校就能够解决。它需要多个专业乃至学校力量和资源的共同参与,形成多专业整合的培养模式。美国对于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有三种模式:一是普通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二是非特殊教育专业选修特殊教育作为第二专业;三是通过专业整合,创办专门的融合教育专业,参与后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两种资格证书,形成“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双证制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鉴于此,我国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关怀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整合特殊教育专业,形成多种发展模式。
  (二)活化课程设置,发展“教育关怀”
  1.整合特教专业课程,奠定教育关怀认知
  应当打破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隔阂,充分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吸纳特教专业的与学前相关的课程与知识。第一,由特教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安排为学前专业必修课或鼓励学生选修,为其知识上做准备;第二,由学前、特教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整合课程,如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上,增加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及发展等知识。
  2.开设融合教育理论课程,掌握教育关怀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可开设融合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将来在有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环境下进行融合教育与教育关怀的能力。将此类融合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学前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保证本专业学生具有融合教育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这些专业学习掌握进行教育关怀的妥当方法。
  3.增加融合教育实践课程,锻炼教育关怀能力
  增加融合教育实践课程,一方面,让学前学生进入特教学校实习,多接触特殊幼儿,了解其生理、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形成对特殊幼儿的感性经验。在实践中加深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提升教育关怀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融合教育背景下更加强调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行政人员和家长等的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共同为所有学前学生提供教育。只有真正感受到对特殊儿童教育關怀的价值,才有提升教育关怀能力的动力。
  (三)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提供制度支持
  目前,我国在普通教师的资格认定中,并未要求具备特殊教育能力,这种不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得相关融合教育法规、政策难以切实实行。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职前阶段缺乏更多的培养其教育关怀能力的机会。将融合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认定,既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是对其融合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为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关怀的进行提供更多的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