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融合教育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随班就读就是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实践,融合教育理念认为普通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使特殊儿童的身心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倡用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儿童。然而,当前我国普通学校依然相当看重合格率和升学率,学校师生对特殊儿童也缺乏同理心。绘画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包括各类特殊人群。从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的发展普通小学美术教学。
  [关键词]融合教育;美术教学;教学方法
  融合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深受学者们的青睐,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大潮流。在融合教育的影响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象在各个小学普遍存在,同时出现了特殊儿童“随班就座”“随班就混”“随班混读”“随班坐读”的现象[1]。艺术治疗方式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被广为接受[2],绘画是艺术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包括各类特殊人群[3]。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特殊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时间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不重视美术课,美术课堂仅仅是学生语数学习之余消遣放松的一段娱乐时间。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上好美术课除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形象”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打开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技法知识的表述往往只是前面较少的一部分,后面则是一大半的图例。简短的文字表述加大量的技法图例解剖演示,是千百年来美术知识得以流传延续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感悟到,让美术作品“自己说话”,语言的注解大多时候显得苍白无力,美术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在学教学相比中,语言文字是传授数学知识、进数学思维的主要工具;而在美术教学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形象”成了傳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是直接传播美术技法知识的“无声语言”[5]。所以,在美术课中,我们要努力让形象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因为美术知识的传递主要靠视觉形象,而非语言文字。语言和形象都传递美术信息,相对于直接用形象传授美术知识,语言就显得很乏力。
  传统美术教学对美术形象自身能够直接传递知识技能的作用认识不足。美术课堂中老师讲上几十分钟,然后学生照样子依葫芦画瓢抹上几分钟了事。这样,那些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才能掌握的美术知识,学生就不能得到了,更不要说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了。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6],那除了压抑学生的灵性会还剩什么呢?因此,美术教学的注意力应投向直接的视觉观察,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直接体验才是美术教学的契机,因为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让学生从作品的观察体验出发,从对作品表现特定内容的感觉出发感知对象,从观赏中获得美术知识,必将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
  二、让演示练习成为知识内化的主旋律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技法演示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演示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最好方法。教师演示能使技法的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能使学生直接掌握操作方式、步骤、感受作品效果……。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演示经常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老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练习。课堂上这样的演示不仅无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反而成了制约学生灵性的框框。所以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演示更科学、更具有示范性,把技法演示作为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切入点,让技法演示成为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解、演示外,还有一大半要靠勤学苦练去体验、去领悟。在美术课的练习中,应尽可能组织更多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观摩、讨论交流。用3分钟就可掌握墨分五色的知识,可是,要在纸上掌握画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十倍甚至要更长时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练习时间不足、练习质量不高,认知和技能无法平衡地发展,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逐渐拉开了距离[7],久而久之眼高手低、技能低下的“低幼化现象”形成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上欣赏课时,面对造型艺术,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一番自己的见解,一大部分同学甚至说的蛮有道理,而在面对美术作业的时候却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笔到画时方恨练的少。由此可见学生获得认知较易,而掌握技能较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技法指导、技能训练,让技能获得重要的环节——练习成为知识内化的主旋律。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不同的辅导,鼓励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给以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练习、这样的辅导,才是美术课堂提供给学生发展个性、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如此抓课堂练习,学生眼高手低的“低幼化现象”定然会有所改变。
  三、让作业讲评成为交流沟通的平台
  传统美术课作业的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几份作业,讲讲画得好的好在哪里,画得不好的有哪些缺陷。这样的讲评方式本来没错,可重复的次数多了,才发现经常表扬和批评的总是那几位同学。同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作业讲评中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每次作业搞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因为许多小孩子会因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为了迎合老师的表扬而丢弃了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8]。所以我认为作业讲评还是不要搞评比竞赛为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也未尝不可。儿童美术作品本来就应该是“不一样”的,评价当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测量,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这些“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我们要好好设计讲评这一环:讲评的话题首先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每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讲评也应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提升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做到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对于那些认真参与、积极表现自己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讲评的方式还应重视美术的形象特点,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将全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在相互观赏作品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展示全部作品,既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交流、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
  总之,美术教育应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美术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规律、不断归纳出新的教学方法,用更高、更远、更科学的眼光看待美术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传播人类文化和经验的长者,成为链接学生由人之初的孩童,成长为具有健康审美意识的人才的坚实桥梁。
  [参 考 文 献]
  [1]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简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3).
  [2]李欧.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J].世界文化,2007(11).
  [3]郭欢,申荷永.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论丛,2013(4).
  [4]高宇翔.绘画测验在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缕化学院学报,2012(6).
  [5]杨芸.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式与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3).
  [6]詹丽玲.创设课堂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8).
  [7]赵巍萍.探讨当前美术教学的误区[J].卷宗(教育教学),2014(4).
  [8]林颍枚.小学美术教学的误区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
  (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4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