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也谈《娱乐至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娱乐至死》一书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书中观点认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客观事实,客观评判。不可否认,当今的社会形态已陷入一种错综的自我娱乐之中。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我们有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有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换代的高科技产品;有分秒必争、呕心沥血扑在科研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有发展迅猛的娱乐圈和头脑日渐空洞、价值观被逐层洗刷的“追星族”。
  当“乐天事件”刷不过“鹿晗和关晓彤恋爱”的热度,明星的丑闻压过地震伤亡人数,明星着装影响人们衣着打扮,我们就应该也必须明白——这样或许不对。
  说得直白些,你认识的明星,远远多于历史书上的名人;你通过半张脸就能精準说出某明星的名字,却不能通过一个抗日事迹记住一位英雄的名字。
  当人们关注的不是科学,而是娱乐,那么社会难免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在不停地努力,另一部分人怎么开心怎么来。
  娱乐至死不是唬人的空话。
  电视是依赖,手机是生命,网络是狂欢。
  坐在电视前,人们咧着嘴看形形色色的明星。
  握着手机,把时间耗费在“鸡汤”文中,殊不知,炮制“鸡汤”的人——空洞地写下“我们要让自己快乐,不和让自己生气的人在一起,不做让自己生气的事,怎么快乐怎么生活”这样的句子,无非是在用娱乐的方式自我麻痹。
  在娱乐的狂欢下,有太多缺失的人性。王宝强(离婚)事件,经网络引发全民热议,直到现在,在网络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乐天事件,民众虽然愤愤不平,微博上留下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而且,“哈韩”“扫货”的人依然不在少数,这难道不值得人思考吗?
  2016年4月9日,鹿晗在上海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演唱会前一天,他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与邮筒合影的照片。于是,粉丝蜂拥至此,有人排队到凌晨三四点——这是一起典型的明星效应事件,似乎不可思议,又在常理之中——按常规来看,好像也可以理解。而这样的常规思维,不正是我们对娱乐至死的妥协吗?
  当我们盯着电视“追剧”,握着手机刷“抖音”,漫无目的地在百度、微博里猎奇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冷静一下,把自己从娱乐的狂欢里剥离出来,停下一会儿?让我们从看客的角度来看看这种狂欢,来看清事实吧!
  (指导老师: 彭海燕)
  编 辑 絮 语
  这是一篇有担当的作文。在这个全民追星的时代,作者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确实难能可贵。这篇文章还有些不足之处,如层次不够明确,语言不够干净利索。当然,作为一名中学生,能思考,有态度,本身就很值得表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5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