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哲学思辨能力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如果学生不具备思辨能力,其将很难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把握语文阅读题的技巧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阅读能力,无论对于其提升语文成绩,还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皆至关重要。基于此背景,对说思结合,促进理性成长;引发质疑,促进批判阅读;引导品悟,辨析文本语言;突破原知,感受文本魅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哲学思辨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引导小学生开展哲学化阅读十分重要,通过哲学化阅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其哲学思辨思维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能将文章中的有用信息有效提取予以应用,从长远看,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哲学思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从有限的本文资料中快速分析、判断、整理信息,并将其整合利用,从而完成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认知和掌握。
  一、说思结合——促进理性成长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感悟言语的感性魅力,实现自身言语的理性生长。从理论上来说,三年级学生还处于“理性的睡眠期”,教师既要维护好学生的这个好梦,不要让感性的梦轻易破碎,又要慢慢带领学生成长,逐渐培养理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可以供小学生进行学习,这些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寓言故事的优势,将其与现实生活建立连接,通过从阅读到口语训练的转变,让学生能从寓言中捕捉到智慧的光芒。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你们联系实际,现实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的人?你自己是不是那个揠苗助长的小农夫?
  生1:我就是现实中那个农夫,我为了让家里的金鱼快快长大,给它们喂了很多鱼食,结果它们全都死了。
  师:你这是喂鱼助长。其他同学呢?(教室里一片安静)
  师: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不少揠苗助长的现象!(可以播放一些反映生活中揠苗助长故事的漫画)你能说说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从上述教例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索。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哲学教育,只是对象是儿童而已,但是其本身需要的理性思辨却是不可缺少的,相比于其他哲学教育,教师需要时间去等待。教师要学会等待,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儿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充分想象,锻炼思维,从而有助于实现儿童言语表达的理性生长。
  二、引发质疑——促进批判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锻炼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在问题的产生和冲突中才能深入思考、勇敢质疑。正如先哲所言“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所学内容,大胆质疑、勇敢探索。在具体设置问题时,教师可立足课文文本,根据句子、段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思原有思维定势,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针对大多数同学表示要效仿花生,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却很实在,不求名利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做人?学生认为这些水果不仅外在美,而且也有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激烈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引导品悟——辨析文本语言
  1.在品悟中感悟语言蕴含的道理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文艺性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让学生品味语言,通过精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把握主要内容,充分理解哲理散文的深刻魅力,感悟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建立起与作者的超时空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文中“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重点词语,并进行合理引申,带领学生去理解,使其对花的美丽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这一篇课文的主旨,深入了解作者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价值观。
  2.在品悟中触及文本深刻境界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欠缺,无法深层次地体悟文章的内涵,尤其是一些表述含蓄内敛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均提出了不少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作者的充沛情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先让学生熟悉故事梗概:主人公的朋友善意提醒楚国在南边,他却说马儿跑得飞快。主人公又说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听得直摇头,感叹哪一天才能到楚国,他说自己带的盘缠多。从文本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这个人的想法是错误的,他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却自以为是,没有听朋友的劝阻,即使马跑得再快、车夫本领再大、盘缠再多,都只会越走越远,徒劳无益。此时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深刻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固执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删除人物对话,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对照着课文自主填写完整文章的内容。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增强其思辨力与鉴赏力,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文章精髓,感知文章内涵,更有甚者,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发现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突破原知——感受文本魅力
  能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无论在选材上还是语言文字表达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不同的作家虽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但由于语言表达方法不同、句式结构不同、遣词造句不同,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新颖独特的魅力,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打破原知,欣赏独特魅力。鉴于小学生普遍对做游戏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使用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寓言故事的情境性较强这一特征,为学生搭建游戏平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展开表演,通过再现故事情境来使其融入故事情境中去感知角色形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课时,就巧妙地引入了情境扮演游戏。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男生当主人公,其余几个学生当村民,学生根据寓言故事内容发挥想象,自由改编台词。课文里村民只劝了一句:“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主人公却不以为然。但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可以从这个场景中引申出许多其他的劝告,如:“如果你不把羊圈修好,还会有更多的羊被叼走。”事后他再次丢羊,内心充满愧疚:“早知道这样,我就听街坊们的劝告了,至少不会再丢失羊。这次我一定要用最好的材料,把羊圈修补结实,拒绝再发生这种事情。”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表演的流畅性和协调性,要沉浸在表演中,严禁笑场。
  总之,相比于传统教学,当下的学生无论在认知能力还是思维水平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师要认清教学现状,严格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与心理发展特点,以有效阅读为抓手,通过科学地分析、技巧地教授、丰富地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金梅.小學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2]柳向阳.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