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中国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讨问题【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90-01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营造这种氛围呢?我的办法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思维得到极大的释放,慢慢地就逐步具有了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明白了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并且用简图画出来了,针对詹天佑在两处分别采用不同的开凿法,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甲说:“我认为詹天佑采用中部凿井法,开凿八达岭隧道既费时间,又费劳力。书上却说这项工程使工期缩短了一半,我不理解。”学生乙说:“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打了几口井?”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让学生开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从课文中找出根据,以小组为单位,看谁的理由充分。通过读书、交流,甲乙双方展开辩论:甲1:我认为“中部凿井法”运用在八达岭隧道的开凿中,能节省时间。因为八达岭隧道长,而中部凿井法能增加工作面,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乙1:我不同意。正因为要打井,不是多做事了吗?再说开凿居庸关隧道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甲2: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开凿较困难,不宜用中部凿井法。而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的3倍长,再说书上也没说八达岭的山势高,岩层厚,我想开凿时比居庸关容易些。假如从两头开凿,有一部分人就没活干,这样安排不太科学吧!甲3:我再补充一点,詹天佑跟有经验的老工人商量后,再经过周密的计算,就大胆地用了中部凿井法开凿八达岭隧道,这样就避免了人力的闲置。师问乙方:这下你们服了吗?乙2:我们还想再问,是不是打井越多,工作面越多,工期就越短呢!师:这也是我想知道的问题,刚才有同学提出了想知道到底打几口井,我们再来议一议。生:我认为,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本身也需要时间,打直井多,时间花的多,人力用的也多。师:那么到底打几口井,增加几个工作面好呢?让我们先找出有关八达岭的一句关键性的话做依据来推测。生:书上说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的3倍长,我想是不是打一口井。生:我想也不回打4口井,大概两三口。生:我想两口的可能性大些。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像一位小小工程师,能仔细读课文,认真思考。其实,詹天佑通过周密的计算,只打了两口井,增加了4个工作面,这样6个工作面同时工作,工期缩短了一半。刚才这一段的学习,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詹天佑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在这个片段教学中,问题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如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发展。二、创设质疑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活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阅读《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了一场大讨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这时教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确定疑难——提出假设——演绎假设——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学法,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探讨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你还有哪些办法救出水缸中的孩子?”顿时教室里沸腾了,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个个答案让人欣慰。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激活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三、挖掘教材潜力,培養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的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狼扑向小羊——”小羊究竟怎么样了呢?让学生编故事。有的说,可怜的羊被凶恶地狼吃了;有的说,狼扑向小羊,用力过猛撞在石头上死了,小羊得救了;还有的说,猎人的枪响了,狼死了,羊得救了。教学《穷人》一课,最后一段写桑娜怀着不安的心情,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丈夫,试探丈夫的态度。渔夫表示要把孩子抱回来抚养,并催桑娜快去。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么样?善良的渔夫怎么做?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事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拉开帐子以后的情景和孩子在桑娜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帮助穷人的美好品质。教学《跳水》一课,讲到孩子不知不觉地走上桅杆顶端,面临摔死甲板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采取怎样的办法才能保住孩子的生命?这是求异变通的思维过程,我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设想,该用什么方法救下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的说:“让水手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海绵——。”有的说:“让水手拉开大网,命令孩子跳下来。”显然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能促进学生跳出通常定式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利用教材,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种子必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参考文献[1]尚洁.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49):33-33.[2]师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64-66.作者简介:卢飞永(1963.11.13-)男,陕西省城固县天明小学一级教师,小学语文,陕西省城固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