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题入手,扣题导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实施,都需要有一个抓手,让教学过程有“径”可循。课文的题目无疑是教学的有力抓手,教学中不妨由题入手,扣题导学。具体而言:明确范围,建立题目统领全文的意识;明晰线索,体会题目表情达意的功能。
  关键词:扣题导学 统领全文 表达情意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实施,都需要有一个抓手,让教学过程有“径”可循。课文的题目无疑是教学的有力抓手,教学中不妨由题入手,扣题导学。
  一、明确范围,建立题目统领全文的意识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精华浓缩。题目大多熨帖、精炼,是对课文内容、结构的一种提示。有时,即使将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做改动,也会和文章内容大相径庭。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是一篇有关科学奥秘的说明文,题目清晰地告诉读者克隆技术是神奇的,但并没有涉及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隐患。所以,在学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比较“神奇的克隆”与“克隆”两个题目,明确后者包含的范围更大,从而让学生感知题目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初读文章后,学生不难发现:课文先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再用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植物的压条和嫁接、单细胞生物的分裂来解释什么是“克隆”;然后介绍了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和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诱人前景。全篇课文从引用孙悟空的故事到介绍各物种的克隆,都紧扣“神奇”展开,让人读每一个事例的时候,都禁不住感叹克隆技术的“神奇”。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题目不是随性而定的,它必须在文章的每个段落内容中有所体现;文章中每个段落的内容也不是越多越好,必须与题目的主旨匹配。
  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从题目就可知道是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达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如果题目变为“祖父的园子”,所写的内容则应倾向于对园子中物的描写,从而缺失了“我”对园子的喜爱、对祖父的怀念。
  唯有题目与文章内容相互呼应,才能将文本的内涵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学生有了题目与内容相统一的意识,在自己习作的过程中,才能根据命题取舍写作内容,并通过典型事例来进一步阐明题目的主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明晰线索,体会题目表情达意的功能
  大部分文章的题目都有題眼。只要抓住题眼,学生不仅能明晰文章的写作线索,还能透过题眼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情意、内涵和主张。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抓住题眼“音乐之都”,体会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以抓住题眼 “必读”,了解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魅力所在;《鞋匠的儿子》,可以抓住题眼“鞋匠”,体会主人公林肯的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和宽容大度……
  有些课文题目浅显、易懂,文章重点一目了然,只需提醒,学生就能明白。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抓住课题中的“保卫”一词,学生便知,课文是写人民子弟兵如何保卫大江的,再初步了解文本,由子弟兵舍命保卫大江、保卫人民,产生对子弟兵的热情赞扬,可知本文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对于这类直观明了的文本,教师应从题眼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到文中去寻找与题眼相关的人或事,找到相关内容后,采用圈画重点词句、写下自我感悟的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而有的题目则比较含蓄、隐晦,却又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辨析、揣摩、品味来思考和理解。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此文的原题为“月光母亲”。课后练习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显见,“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题眼所在。“启蒙”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启蒙”与什么相关?它在文中是否有特殊的作用?这一系列由题而发的问题,正是文章的重点。
  揭示课题时,笔者从“蒙”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说说启蒙的意思;再紧扣题眼“启蒙”,引出核心问题: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接着,从歌谣、故事、谜语入手,通过抓重点句段,让学生反复品读,展开丰富想象,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再度开发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感悟到文章就是以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文学启蒙为线索来阐述童年夏夜的美好。文章既是对童年夏夜美好的回忆,更蕴含着自己对母亲养育之情、启蒙之恩的深深感怀。如此,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基调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感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79.htm